文/郁风
(作者郁风,“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时事评论人;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已经记不得上一次看历史正剧是在什么时候了,还有印象的是高希希导演的《楚汉传奇》,但听说这部投资不菲的剧收视率并不理想。在那之后,严肃的历史正剧有销声匿迹的态势,取而代之的是对历史类题材的架空与戏说。所以当《大秦帝国》携严肃题材、考究制作、精湛表演向我们袭来时,能收获一众口碑与热捧,并不意外。
最近古装戏并不少,但多为言情、玄幻题材,制作浮躁、表演浮夸。有的甚至干脆采用“抠像”技术,这样连背景都假的可怜的片子,怎么可能让观众有代入感?而《大秦帝国》的前几集,我就看到了白起、屈原、苏秦、孟尝君等之前只存在于脑海记忆中的人物。这种激动感相信历史爱好者都深有体会。因此,在当下浮躁的影视氛围中,制作精良的《大秦帝国》能俘获原先对这段历史并不了解的观众,也是情理之中的。但是,只要是对秦的崛起历史有过深入了解和思考,就很难喜欢这部剧对秦的表现视角。
既然名为《大秦帝国》,毫无疑问是站在秦的视角拍摄的,言语之中就不可避免的对秦的崛起持正面立场。如开头秦太后芈八子面对来访的韩国使臣,当着众大臣的面大谈床笫之道,事后解释正是因为秦国强大,所以才故意在使臣面前随性不羁,以彰显自己的强大底气。乍一看有道理,实际上一想就知道这是彻底的丛林思维和霸权主义。但在《大秦帝国》的放映语境下,观众很容易产生“她说的有道理”的感觉。再如秦楚武关之会,秦王称要与楚王在武关签订盟约,但楚王到了武关之后,却被秦国扣押,挟为人质。这毫无疑问是背信弃义行为,但在看《大秦帝国》的过程中,却很容易产生“这是为了秦国好”“做的对”的想法。置身于这样的语境下,坚持仁义的孟尝君在观众眼中倒成了“迂腐”的典范了。
《大秦帝国》中,频频出现的一句台词是“这是为了大秦好啊”。在“为了大秦”这一宏大目标面前,个人感情可以被抛弃,道德底线可以被弃置一边,在“大仁”面前,“小义”得被舍弃。但实际上,一个人连基本的“小义”都没有,怎么可能指望他有“大仁”呢?而秦对待治下百姓的残酷剥削也证明所谓“大爱乃爱天下,大仁则必舍小义”不过是一句大空话。
秦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对外奉行的是武力至上、血腥暴力的扩张道路,对内则奉行专制高压、残酷剥削的恐怖统治。秦朝大军所到之处,骇人听闻的屠城行为屡屡发生。死在秦军刀下的,不仅有已放下武器投降的战俘,还有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光所谓的“战神”白起,其带领的军队就砍下了90万颗头颅。秦军如此残暴的原因,正是背后的制度造成的。秦制规定,爵位高低与斩首数量直接挂钩,为了获得封爵,秦军毫无怜悯之心地屠杀平民战俘。可以说秦国走的道路,是一条彻彻底底的军国主义道路。有人以“结果论”为秦辩护:秦国的最终胜利正是这种道路优越性的证明。但他们显然忽略了,走这种军国主义道路的秦朝十五年即亡于农民起义。而这种只问结果不问手段的思维更是大错特错的,同样走军国主义道路的日本也曾获得高速发展,在太平洋一度不可一世,难道这说明日本就是对的?
此外,在看《大秦帝国》的过程中,我少有看到反映秦国普通百姓生活水平的镜头,这也是很多历史剧乃至历史书的通病:只着眼于帝王将相,用鲁迅的话说是给帝王将相“做家谱”,而很少注意到历史大河中普通人的生活。须知,历史是由每一个人、每一个个体构成的。那么,秦国的百姓的生活水平究竟如何呢?商鞅变法的主导者商鞅就认为,统治百姓就需要用“愚民”“弱民”“贫民”之术。他把秦国变成了一个特务国家,鼓励告密举报,除了告密者会得到重赏之外,知情但不告密者在事发后,将株连腰斩。在这种恐怖氛围下,秦国几乎人人告密,邻居举报邻居、妻子举报丈夫是常事。秦国采用酷刑,轻罪也要重判,造成秦国人人自危,丝毫不敢流露出对国家的不满。秦国实施愚民教育,消除百姓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国家命令,百姓只能不加思考的遵从。同时,秦国通过繁重的赋税徭役残酷剥削民众,赋税甚至占到了百姓收入的三分之二,并将土地、山林、矿藏等资源收归国有,实行国家垄断经济。这样的崛起之术,不知《大秦帝国》是如何表现的。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以现今的思想去要求古人,但作为现代人,应该保持批判性的视角去看待历史。在真实历史中,在“秦国崛起”的过程中,普通人并没有从中得到好处,所谓的“大秦”,不过是秦王的“大秦”,赢氏的“大秦”,而非秦人的“大秦”。但我们不敢肯定,在“大秦崛起”的过程中,会不会有一边忍受着苛捐杂税、严刑酷法,一边陶醉于“大秦崛起”虚幻快感的秦人呢?熟知这段历史的人尚能批判性的看该剧,大多数普通观众则很容易被代入到“大秦崛起”的“伟大历程”中,因此,我不向大家推荐这部剧。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