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人都爱《中国诗词大会》?|荔枝娱评

2017年02月12日 08:44:22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曾于里

  (作者曾于里,“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青年文化评论人;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春节期间,家人被央视一档《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圈粉了。尤其是老爸,每天晚上八点准时守在电视机前,主持人董卿一出题,他就忙不迭地回答,答对几道题之后还洋洋得意一番。老爸的着迷,把其他人也都带进去了。一家人如此其乐融融地坐在沙发上看同一档节目的场景还真是少见,要知道平日里老爸只看抗日神剧,老妈只看家庭伦理剧,而我基本不看电视。上了微博,才发现像我家这样的情况还真不少见,《中国诗词大会》有些出人意料地成为了春节期间最合家欢的节目之一。

  观众们的投入和收视选择,证明了《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那么,这档节目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知识比拼。很显然,中国诗词的魅力本身是节目受欢迎的根本原因。中国是一个具有诗教传统的国度,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的精华,早已深入每一个国人心中。纵然《中国诗词大会》只是从浩瀚星辰中摘取几颗,也足以彰显中国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熠熠生辉,并令观众折服。在当下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诗词大会》的出现满足了这一需求。

  当然,节目中选取哪些诗词作为比赛题库,也是一门学问。《中国诗词大会》入选的诗词从《诗经》到毛泽东诗词,时间跨度达数千年,内容丰富,绚丽多彩。但节目入选的诗词并没有曲高和寡,大部分出自中小学课本,观众基本上都能够答上那么几道。因为比赛题目的简单,《中国诗词大会》遭到一些网友的诟病。事实上,“简单”恰恰是节目成功的另一个秘诀。“简单”并不意味着这些诗词写得“浅”了,而是因为它们是观众最熟悉的、也最能够打动观众内心的。选取这些诗词,一方面可以激发观众的记忆与情怀,带领观众在“熟悉的陌生题”中再次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也能照顾到最广泛观众群体的收视需求,增加了观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因为节目的乐趣之一就在于:“董卿出的题我也会”,观众有一种参与比赛的现场感。事实上,要提高节目的“big”很容易,要出怪题偏题难题也很容易,相反,如何使节目老少兼宜、人人喜闻乐见,才是困难的,但《中国诗词大会》做到了。

  除此之外,节目的布景和赛制等也亮点多多。央视果然是下了血本,演播室搭建绚丽水舞台,波光粼粼中倾听诗意人生。多种超炫大屏幕意境与诗词完美融合,视觉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百人团答题时大屏幕配合万箭齐发,视觉效果惊艳。而赛制上的飞花令借鉴了古人“行酒令”的游戏,轮流背诵含有关键字的诗句,获胜者直战擂主,惊险刺激,其中的文化趣味又令人深深陶醉。尤其是节目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参赛选手们的经历包含了人生百态,但因为一颗热爱诗词的心,他们让或甘或苦的人生绽放出了诗意,引人深思,令人动容。

  总体上讲,《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慢”的节目。当下的电视综艺和网络综艺,主打流量明星的黄、污、游戏和撕x,央视却将目光聚焦在中国诗词这一看似冷门小众的题材上面。虽然节目以比赛的形式来增加紧张感和刺激感,但节目却不着迷于此,每一期节目中都有两个专家,他们时不时对比赛中的一些诗词中隐含的典故和知识进行讲解,娓娓道来。节目不怕“慢”,它甚至是有意“慢”下来,寓教于乐,以文化传播为己任,简直是综艺节目里的一股清流。

  但这样的“慢”却出人意料又情理之中地打败了种种“短平快”。《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走红预示了,并不是流量明星越多、越浮夸越闹腾越狗血的节目才有市场,只要制作方踏踏实实把节目做好,在趣味性、知识性和人文性之间做好平衡,酒香不怕巷子深,它终究会与大众相遇,并赢得喝彩。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