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远举
(作者刘远举,“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学者,专栏作家,媒体评论人;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近,各地重现打车难、打车贵,舆论普遍认为,这与网约车新政有关,但也有人撰文指出,新政落地不会引起打车难,应该负责的是网约车平台。
分析市场状况,最基本的角度是成本与供给。
从成本上看,专车新政在征求意见稿中规定了轴距、排量,要求“车内设施配置及车辆性能指标应明显高于主流巡游出租车”。即便后来因为舆论压力,在落地时做出了让步,但规定的门槛仍然高于出租车,而成本的上涨必然体现在最终市场价格中。
从供给上看,各地方都不同程度的对网约车司机的户籍身份做出了限制,这必然减少符合资质司机的数量。供给减少了,市场必然会呈现紧张,价格也会随之上涨。
更重要的是,如果自上而下的梳理一下此次新政,就会发现,用“网约车贵”来维护出租车的旧局面,本身就是各地交通部门的政策目标。
李克强总理一直大力支持创新与“互联网+”,网约车新政,本属于国务院借“互联网+”之机去推动出租车改革。所以,指导此次出租车改革的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的是网约车与出租车的融合。
到了交通部层面,出现了“车辆的具体标准和营运要求,由相应的出租汽车行政主管部门,按照高品质服务、差异化经营的发展原则,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确定”这样的规定。差异化经营,可以理解为品质、服务上的差异化。
但是,到了地方交通管理部门,差异化变为了用推高成本,减少供给来推高价格的区隔化。最典型的例子是,某地出租汽车管理处处长面对媒体侃侃而谈:“根据分类管理、错位发展和差异化经营的原则,有序发展网约车,在网约车和巡游车之间设立一道有效的隔离板,将两种业态隔离”。
当网约车和出租车区隔开来,出租车车行业被保护起来,理所当然的,出租车行业会故态重萌。从这个角度来看,当下的打车难、打车贵,某种程度上是将来政策逐步落实的预演。
如果这个局面是不合理的,那么,政策可以做出相应的改变。不断试错、探寻最佳的均衡解,这个过程本身是合理的。反之,这个局面,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本身就是各地相关部门的政策目标,那么,相关部门就应勇于担当,而不是把这个局面的责任推给企业。
前段时间,交通运输部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网约车应该是相对高端的公交服务,如果把网约车当成基本出行方式,可以说是城市出行工具的定位出了问题,不是说应该让每个人都能打得起车,公交地铁才是城市公共交通的基本服务。
既然如此,相关部门就应站出来向老百姓做好解释、教育工作。毕竟,中国老百姓的觉悟还不够高,不能从大局上去认识打车难、打车贵的问题。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