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饭局豪饮猝死,别让酒气稀释了学生气|荔枝时评

2017年01月20日 11:35:45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王昱

  (作者王昱,“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月15日晚,参加完导师组织的聚餐、饮了半斤白酒后,26岁的江苏大学研究生史国平倒在宿舍里,送医院抢救无效后死亡,消息在网上发酵后吸引了密集的目光。在诸多争议与讨论视角中,我想着重谈谈校园里的酒文化。

  近年来跟“酒”沾边儿的校园新闻绝非孤例,饮酒致死、命丧酒桌的悲剧虽显极端,但弥漫在整座象牙塔的酒气却是无论如何都回避不了的真问题。须承认,如今象牙塔里的确活跃着这样一些人——急于同社会接轨,以“都是成年人”为由,毫无顾虑地将酒文化引入师门聚餐、社团活动、班级联谊,急于以浓郁的酒气去除稚嫩的学生气;与老师的课外聚餐被暧昧地形容为“陪老板应酬”。还没建立起完备的知识结构,先学会了颇有门道的酒桌规矩;还没掌握好扎实的安身技能,先在推杯换盏中知道了“杯沿不能超过老板”的等级约束;还没学会成年人的责任与担当,先在频繁应酬中产生了“没办法,又得喝”的无奈叹息。

  江湖味浓郁、等级差异明显的酒气渗透到今天这个程度,学校、老师、学生,三方皆有抹不掉的责任,不能进行单一归咎。高校疏于引导与规范,对酒问题的规范,停留于一纸空洞的学生守则中,缺乏与之相配套的监督管理机制,习惯于以“都是成年人了,管也管不了”的心态回避教育职责。一些老师主观上对学生和社会的边界认识模糊,有带学生参加饭局、默许鼓励学生饮酒的习惯,甚至有让学生替自己挡酒、替自己把同桌人陪好的丑陋要求,骨子里缺乏对酒局潜在危险的警惕。至于学生,在酒气这个问题上,作为最软弱、涉世最浅的一角,其自身的问题最容易被忽略。

  我们的舆论向来有种“不向弱者打板子”的宽宥习惯,但我不得不说,弱者身份不是拒绝批评、回避观察的借口。学生作为直接当事人的问题和困境如不审视,象牙塔里的酒气很难有淡化的可能。

  学生酒桌豪饮的原因有几种:一种是误将“喝酒”作为成熟、脱稚的标志,甚至作为一种身份认同,主动迎合劝酒之词、酒桌规矩,模拟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把酒桌当做谈事的理想地点,把酒气引入原本纯粹的社团活动、干部聚餐中,认为饭局是工作的一部分,合作达成、人事变动都得在推杯换盏中敲定。这种走偏的价值观必须得到纠偏,不能任有城府的世俗法则模糊校园与社会的边界。另一种是因为不懂拒绝。面对师长和同龄人的提杯,来者不拒,不顾自身身体状况,持续一饮而尽,一味试探酒量的上限,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但有些时候,学生既不是“傻”,也不是非要去逞匹夫之勇,而是碍于得罪人的恐惧和不合群的焦虑,不敢拒绝、无奈而饮。这本质上是在强势规则制定者面前的一种弱势心态,害怕被孤立,害怕被导师另眼相看、打入冷宫。这番无奈的困境,万不能以一句“你都这么大人了,怎么就不知道爱护自己”去粗暴地责怪。须知,有些时候,不是学生自身没有自我保护意识,而是当他的生命健康受到潜在威胁是,不知该向谁去寻求帮助。

  因此,我们在寻觅解决方案、不让酒气稀释学生气的时候,必须意识到,真正需要深层铲除的并不是校园问题,而是整个社会中漂浮的那些扭曲的酒局“文化”。真正需要治理的不是学生饮酒的问题,而是年轻人到底有没有可能自我保护的问题。除了空泛地向高校与教师发出“担负起教育管理职能”的呼吁外,必须要腾出功夫,制定一个通达的求助渠道与没有后顾之忧的求助制度,来支撑起学生大声向酒杯说“不”的底气。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