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一笑事件,为何每一个爆款终将被反转?|荔枝时评

2016年11月30日 15:11:13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王秀宁 

  (作者王秀宁,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资深时事评论人;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个被社交媒体裹挟的时代,“罗生门”可能是最常发生的现象。

  深圳媒体人罗尔用微信公号记录女儿罗一笑重疾就诊的过程,因为刷爆了朋友圈,最终也逃脱不了被质疑借机营销的结局。不过,整个事情到目前为止,却并没有一个真正可以经得起考验的说法出炉。可以说,反转之前,真相是由罗尔单方面出具的,而反转之后,真相的拼接则开始了“众筹”。

  “众筹”的真相,有时候并不比单方面出具的说法更接近真相本身。不过在讨论这一问题之前,笔者欲先指出的是,不管罗尔及他颇受争议的朋友小铜人是否在借机营销,他们都不能确定,罗尔的文章一定可以变成“爆款”。营销技能也许功不可没,但爆款并非想有就能有。

  研究罗尔文章走红的原因,可以看到几个关键词:可爱的女儿、白血病、贫困、父爱。这几个关键词足以串起一个简单却极具感染力的故事。通过媒体人深情的笔触,罗尔展示了男人最柔弱的一面和女儿最可爱的一面。那一句“罗一笑,你给我站住”和文章开头那一张女儿笑逐颜开的照片,打动了百万读者,也催生了数十万的打赏者。

  可爱的女儿重病,坚强的父亲守护。这个故事在通过社交媒体打动人心的同时,也在传播的过程不断被“简单抽象化”。起初,身边的同事熟人,多少都知道一些具体情况。但随着社交媒体几何级的传播速度,罗尔和女儿罗一笑的故事超出了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开始像毫无方向的火箭,冲刺在无数陌生的人群之中。

  远离具体关系、具体情境的陌生人,只能接受“简单抽象版本”的故事,他们不可能过来跟罗尔聊聊,了解一下具体的情况,然后做出深刻理性地判断。并且,普罗大众从来需要的都只是“一时快意”。某种程度上,那些心灵鸡汤,那些营销爆文,正是为满足他们的需求而量身定制的。

  但是,当罗尔或出于本意,或精心炮制的文章变成了“爆款”,他所面对的将是另一种局面。打动人心的故事因为过于“抽象和简化”,导致整个事件逻辑链条断层的问题也被暴露。从最开始的罗一笑是否真的患病,到病情的情况,再到他们花了多少钱,以及他们有几套房等等,甚至连罗尔的婚姻状况,也伴随着装修和小三上位的故事一同被翻出。

  罗尔本人在公号里写过的文章,也被“人肉”了一番,一篇未经证实的带有文学腔调的文章了提到了“3套房、两辆车和一家蒸蒸日上的广告公司”,拉响了反转总攻的号角。而小铜人所运营的P2P观察公号,以及他获得的融资消息,也变成此事反转之后,给予罗尔的一记重拳。

  我不认识罗尔,但我身边有不少深圳媒体人,他们通过熟人关系也传递了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其中不乏否定罗尔有3套房的声音。截止发稿为止,只有北京青年报的访谈披露了较为权威的信息:罗尔有3套房,1套在深圳自住,2套在东莞,但还没有房产证,没办法交易。不过,这些信息一方面还存在交叉印证的必要,另一方面,也为激烈的指责人士所不接受。因为我发现,那些忙着指责罗尔的人,与当初忙着捐款的人,有着相当比例的重叠。

  正是这种全民急匆匆的同情,又急匆匆的质疑,制造了一个个爆款,又摧毁了一个个神话。人们总是期待简单的完美的故事,在传播中,人们不自觉地都在简化和美化事情的逻辑,而面对简单完美的逻辑,众人又开始携带怀疑一切的精神武器。

  时至今日,每一个爆款都难免跌落神坛。为什么呢?因为事实太容易断供。纸媒时代,记者的采访更规范、专业,人们愿意等待的时间也更长;而到了社交媒体时代,记者大量流失的同时,也很难第一时间完成对事件的调查,因为人们获得信息源暴增,人们开始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

  罗尔的文章成为爆款,依靠的是“未经证实”的便利,而一个爆款被反转,也是因为诸多消息的“未经证实”。“未经证实”也已成为我们时代最可悲的地方。的确,人们在根本上并不在乎真相,人们在乎的,只是同情与愤怒时刻的快意恩仇。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