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党代会报告中强调,江苏要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其中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攻关突破是重中之重,要发挥好企业的主体作用、领军人物的关键作用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平台作用。
江苏有141所高校,科研院所的数量和科研能力也是位于全国前列,我们要怎样利用好这样的资源,做好创新工作?
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刘旺洪:
江苏高校、研究机构,和科教资源都非常丰富,专利的获批量已经连续7年占据全国的首位。但是江苏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专利的转化率比较低,特别是高校研究所所获得的专利在本省的转化就更少了。随着这样一种情况,我们要大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动江苏的科教资源、人才优势,和高端的创新成果,能够在江苏就地转化。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我认为至少有这几个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
第一是问题导向。我们产业科技的课题的立项,要注意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瓶颈问题的突破要结合起来,要真正的是研究江苏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在江苏的转化。
第二是要形成比较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这个政策支持体系包括研发机构地建设,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的报酬、利益机制。
第三要构建由多种形式的研发机构、中介组织所构成的成果转化平台,推动江苏的成果在本地转化,同时又能集聚国内外的高端资源在江苏产业化。
最后是如何保护好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包括如成果转化的报酬机制、知识产权地保护,和知识产权运用的服务体系建设。这些方面可能需要进行系统地考虑。
泰州医药高新区是全国首个医药类的高新区,在吸引激励高层次人才等方面没少下心思,有哪些好的做法可以分享?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陆春云:
人才是创新的关键,也是创新的核心,没有人才,创新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身为医药产业,又是人才要素密集的产业,更需要依托于人才来进行创新。我们这几年在市委市政府地领导下,在引进、留住、发挥人才的作用等方面,走出了一条非常好的路子。
社会上有一种误区,觉得人才要来,给他发高薪,给他安家费买房子,这些东西还不够。
第一,我们医药高新区制定了一个“人才特区”政策。市委市政府为了引进人才,制定了一个“113人才计划”,就是3年到5年内,引进1000个紧缺人才,1000个医药的高层次人才。这几年已经引进了2800多个生物医药类的高层次人才,其中41个是“新人计划”,82个是江苏省的“双创团队”,为我们的生物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提供了非常好的人才支持。
第二,需要营造一个留得住人才的环境。引得进还不行,还要留得住。为此,我们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类的人才,在创业的各个阶段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比如说在平台、金融、服务、专利技术等各个环节都提供支撑,使他的创业能够顺利地进行,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第三,我们在创新、人才引进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人才新的“金三角”机制。这些人才在欧美发达国家做研发,在中国著名大学做教授,在我们泰州医药高新区中国医药城创业。这样一种模式的优势非常明显,他的创新成果能够真正走在世界前沿。我们许多的企业家是美国的科学院院士、英国的医学院院士、中国的院士,他的企业就落地在我们中国医药城。
创新不是喊口号也不能满足小富即安,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快马加鞭持续推进。政府部门要营造创新环境,企业要勇挑创新重担,各方面人才要施展创新才能,让创新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追求和共同行动,激发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开启江苏新一轮创新发展的浪潮。
我们注意到,报告中首次提出加快推进"淮海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规划建设,并对“沿宁杭线地区"的发展作出了规划和推进。我们怎么看待它们在今后江苏的产业升级当中发挥的作用和意义?
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刘旺洪:
这次报告中有两个经济带,一个是沿淮河的生态经济带,还有一个是沿宁杭线的经济带,明确提出要规划,要谋划发展。所以这两个经济带的谋划发展,对于推进江苏的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发展的空间布局,提升江苏的产业发展品质,都具有重大意义。
江苏已经明确提出“沿长江经济带”,进行了沿海大开发,以及沿陇海线建设,但是从整个发展的空间布局上来说,还有两个经济带需要进一步地谋划发展,从而进一步的优化结构。一个是苏北的腹地,沿淮河经济带主要在苏北腹地这一块,弥补了原来规划的不足。第二个是苏南的西南这一片区域的发展,沿宁杭线也正好推进了它的发展。
创新不是口号也不是满足小富即安,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快马加鞭持续推进。政府部门要营造创新环境,企业要勇挑创新重担,各方面人才要施展创新才能,让创新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追求和共同行动,激发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开启江苏新一轮创新发展的浪潮。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