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石川
(作者王石川,“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资深媒体评论人;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今天是第17个记者节。每年这个时候,微博、微信便会被煽情或悲情文刷屏,以至于有网友吐槽:受不了,太煽情了。记者这个职业的特点,就是用事实说话,要理性克制啊。不能因为你辛苦,你顾不了家,就说明你这工作更有价值吧。
我也不赞同情怀党。为煽情而煽情,甚至把情怀当营销,把煽情当生意,挺无趣的。三百六十行,哪行不辛苦,哪行不委屈,就你娇贵?如果煤矿工人能写会说有话语权,恐怕更有资格一吐胸中之块垒吧?
但是,我理解这种煽情或悲情。“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一般来说,媒体人有两次煽情节点,一是记者节,一是辞职时。千般委屈、万种忧伤,憋了那么久后一并浮上心头,节点时候撒撒娇,或者装装X,倒也不是大错。
何况,有情怀总是没错的,记者这行离不了情怀。如果看到丑恶不愤怒,看到不幸内心没有波澜,还真不太适合干这行。我反对把记者这个职业高尚化,更反对把这个职业庸俗化。毕竟,没有正义感干不好记者,没有责任感也干不长记者。记者,确是危险职业。
“全球每4天半就有一名记者丧命。”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报告称,2006年至2015年,共有827名记者殉职,采访最危险的地区是阿拉伯国家,包括叙利亚、伊拉克、也门和利比亚,其次是拉丁美洲。这些记者堪称伟大,他们用生命向世界提供真相。
所以,如果真要讲情怀,在记者节这天,我们每个媒体人都不妨与自己的灵魂对话,问自己是否背叛了初心?是否变成了当初最讨厌的人?是否与魔鬼做交易而沾沾自喜?是否配得上一双双关切的目光,配得上这个时代丰富的题材?配得上自己当初经历的苦难?
退一万步说,我们的专业素养还在吗?我们的职业道德还有吗?前辈说:“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记者笔下有毁誉忠奸,记者笔下有是非曲直,记者笔下有人命关天。”当我们用纸笔写出一行行新闻、用镜头记录一幕幕事实的时候,有这个敬畏吗?
当然,脱离大环境来苛刻要求媒体人是不公平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有担当的媒体,就难有有担当的媒体人。
梁启超曾认为,好报纸有多个标准,比如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今天看仍不过时。问题是,如果记者的报道能“让无力者行走,让悲观者前行”,那么支持记者不无力不悲观的又是什么呢?
在昨天的记协会和颁奖会上,中央要求“中国记协再接再厉,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更好把广大新闻工作者凝聚起来,真正成为‘记者之家’。”“提升联系服务新闻工作者的能力”。如果制度保障更有效一点,记者的悲情也许少一点。
但在此前,能在孤独的时代河流中担当灵魂摆渡人的,只有我们自己。无论媒体转型多么艰辛,无论压力多么重叠,作为坚守者,也许能突围的,只能是我们自己。不嗟叹,不失态,不矫情,能有多远走多远,能发多少光热发多少光热,足矣。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