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本质的孤独(“老去的生命”主题征文来稿)

2016年10月27日 09:05:36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从9月26日重阳节开始,我们即陆续发布“老去的生命”年度主题征稿活动入围作品;10月20日24:00活动已正式截稿,详情点击《征稿|当你老了,要怎么度过余生?》 

  文/王岩

  生命将向何处去,其本质的孤独是什么?一个永远绕不开的话题,便是“生与死”。台湾学者蒋勋在其《孤独六讲》中对生命本质的孤独以及生与死的问题有着十分精辟的阐释。我很想基于孔子以及庄子对生命归宿的理解谈点自己的感悟。

  需要简要交代的是孤独与寂寞是两个概念。寂寞是无可慰藉的樊篱,寂寞者无所适从,焦躁不安,其思想贫瘠而荒芜,并因此产生自我厌弃感;孤独则不同,孤独不是故作姿态,而是一种心境,孤独没有任何固定的形式,孤独是孤独者精神上的水乳交融般的游离与彷徨。

  无论是怎样的一个社会,总要有一个或者几个从人群里走出去的孤独者,只有这样才会有更高水准的思考者,因为走出去了,所以可以想的更深,看的更远。

  公元前5世纪前后这段流金岁月,永远值得我们铭记。这是人类智慧大爆发的时期,也是古圣先贤走向群体性孤独的时代。我们可以看到释迦牟尼比孔子大14岁,孔子死后10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诞生,亚里士多德比庄子大15岁,庄子比孟子小3岁,阿基米德与韩非子只相差了7岁。这一时期,古希腊的孤独者在爱琴海思考着人与物的关系,这奠定了日后希腊哲学领先于世界的地位;古印度、波斯人在恒河岸边思考着人与神的关系,这昭示着这里将成为重要宗教起源地和神话诞生地;而孔子、庄子等古圣先贤,我们可爱的孤独者在黄河旁边思索着人与人的关系,的确,我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人际关系显得非常重要,或许从我们的先人那里已经可以找到答案。 

  从苏克拉底、释迦牟尼到孔子、庄子的经历,使我坚信大凡思考者都是孤独的,有时是非常孤独。例如庄子,他孤独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有国王花高薪聘请他当一国宰相,他会思考:爬在烂泥里的乌龟快乐,还是努力追求名利做官的人快乐?他在思考,也在悲悯着这些汲汲营营的人。其实庄子很清楚,他更愿意做那只在烂泥中蹦跶来蹦跶去的乌龟。庄子以他自己孤独的状态活着,即使别人觉得他活的很卑微。

  不可否认,儒家作为一个典型群体文化的代言者,避谈死亡一如避谈孤独,这种影响相当大。举个例子,当下,尤其是在农村,倘有人病逝了,一定不会说“死”,这个字的杀伤力太大了,人们会用各种字眼来代替它,而不直接说出这个字。明明是生命真实的终结,但人们还是要拐弯抹角的用“去世、过世、西归、升天”等代替,其实这些无一例外都是美化“死”的名词。从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两点启示:一、儒家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深入骨髓;二、基于中华文字的华夏文明博大精深。

  但本人认为,孤独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命题,而死亡是生命本质的孤独,是任何人无法克制的宿命,在这一点上我们概莫能外。记得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曾说过,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开始走向死亡。萨特一直在探讨死亡,因为他认为死亡是那么真实而鲜活。

  我想着重谈下庄子,因为他也经常谈论死亡,不同的是,他是“谈笑论死生”。庄子在一则寓言中讲到,他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凝视一个骷髅,久而久之,最后他竟搂着骷髅睡着了。睡着之后,骷髅就会对他说话,告诉他当年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是庄子最精彩也是最迷人之处,他竟然会跨越时空与死亡对话。我们都知道另一则寓言,庄子在他妻子死后,鼓盆而歌,看似不可理解,其实也透出了他对死亡的态度,其实在他看来就是要谈笑论生死,毕竟人死不能复生。

  孔子的情况就截然相反了。他有个特立独行的学生子路,夫子对他格外宠爱,有一次子路问夫子“死亡是什么”,结果挨了一顿臭骂,孔子给出了至今让我们记忆犹新的回答:“未知生,焉知死”。细想来,夫子有些小心眼了,怎么可能去回避死亡呢,死亡是人生命里如此重要的事情,一个文化如果回避了死亡,那就会失去免疫功能。儒家文化有乐观、积极、奋进的一面,就像今日我们常讲的诸如“行胜于言”“活在当下”都可以说明。然而,我总觉得儒家文化的致命伤,就是始终不敢正视死亡,换句话说,这个学派始终在逃避死亡。

  平常人的生死儒家过问甚少,却非要把死亡拉到一个很大的人生课题上,那便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好像唯有如此死亡才有意义。这是儒家学说中对死亡为数不多的描述。

  毋庸置疑,如果在生命最危急的情况下,对其感到不忍,有种悲天悯人的气概,进而去救助,甚至牺牲自己无比宝贵的生命,绝对是人生价值中最惊人的部分。但是,如果为了要“成仁”而“杀身”, 为了要“取义”而“舍生”,就变成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了。而这就好比,如果热血男儿背上没有刻“精忠报国”四个字,那是不是就不用去报国了?答案自在人心。

  我喜欢庄子的豁达与直爽,对死亡与孤独,庄子从不回避,而是坦然面对,在这个层面上孔子就稍逊一筹。客观的讲,孔子的影响是要大于庄子的,这点从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兴建就可看出,这也是我们国家的影响力在文化领域的重要体现。孔子作为大成至圣先师,万世敬仰,但在对待死亡与孤独上,我更欣赏庄子。

  在我看来,人之为人在很大程度上都要面对孤独这样一个命题,而生命本质的孤独就是死亡以及对待死亡的不同态度。对待孤独与死亡,如果说孔子是“忍辱负重”,那么庄子就是“举重若轻”,我欣赏庄子的豪迈!孤独不是寂寞,孤独是境界,就像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孤独不是纠结,而是脚踏实地的奋勇前行;孤独不是特立独行,而是悲天悯人的气魄。在这个层面上,我们都是身体力行的参与者,而这一切无疑是文化带给我们的,我想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根本原因所在!

       (为保证竞赛公平性,所有稿件除错别字外,不做任何编修,投稿请至lizhirp@163.com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