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研习制扇工艺三十余载,从学徒到苏扇非遗传承人,他是如何炼成的,仅凭古书杂抄中的零星记载,就能够让一件件古扇还原出来,他又是如何做到的。
扇子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文人墨客们既用它避暑纳凉,又在扇面上题诗作画,抒情言志,形成了独特的"扇子文化"。今年上半年,北京保利春拍的中国现代成扇夜场实现了总成交额2452.95万元,成交率100%。一把扇子,除了实用功能外,其蕴含的收藏投资价值也在当下引发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今天我们的创富故事就和它有关。
"几股湘江龙骨瘦。巧样翻腾,叠作湘波皱。金缕小钿花草斗。翠条更结同心扣。金殿珠帘闲永昼。一握清风,暂喜怀中透…"这首金章宗完颜璟的《蝶恋花 聚扇骨》咏的即是香妃竹制的折扇,折扇又名撒扇,起源于宋代,在明代步入了鼎盛期,有怀袖雅物之谓的苏州文人扇,便是以明扇为根源。
创业者王健介绍,在所有的工艺或者艺术类别当中,苏扇是最复杂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中国历史上折扇有两种,一种是锁扇,就是后面流传下来的黑紫扇,它相对来说比较平民化一点,比较坚固,另外一种就是苏扇,也称为文人扇书画扇。
护城河畔,平门城南,苏扇大师王健的工作室静静矗立在车水马龙的平四路上,门前一把巨大的金色折扇雕饰甚是抢眼。创业者王健,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如今从事制扇行业已有35年,初见他时,一袭素色的中山装,脚蹬黑色布鞋,伏案而作,神情肃穆。他向记者介绍,乌骨泥金扇是明扇最杰出的代表,然而,由于泥金工艺极为繁难,晚明以后,泥金扇便日渐式微乃至失传。自己被其艺术造诣所折服,萌生了亲手复活扇面泥金技艺的念头。如何使薄如蝉翼的金箔与扇纸融为一体,他经过上千次实验,用了十六年的时间,才摸着了门道。
创业者王健,像一般的木头放100天就够了,可是这种木的话要放三年到八年才能用,因为要等它更加细腻,紧密度要增加,所以对材料的要求很大。
明扇以轻为贵,以至一度称重定价,越轻价格越高,因此须将扇骨打磨极其轻薄。这对于竹子而言已是严峻的考验,乌木的韧性更不及竹子,极易断裂,要达到轻薄的同时保证其坚固耐用,对制扇人的手底功夫是极大的挑战。
王健介绍,这个看简单其实事很累的一个工序,因为这是一个续劲,这个劲是不能松掉的,不是爆发力,这个劲是要收着的,要求每一片厚度都要一样,所以每一只用的力量都要相同。
乌骨扇骨封以"火漆",弹性与润度不让水磨玉竹;黑底扇纸敷以大块赤金,并以细碎洒金陪衬,视觉上疏密有致,繁而不芜,这样的一把扇子,古时价格就不菲,如今更是无法衡量。
王健介绍,像这种扇子在明代早期都卖到四两金,很名贵的,明代一个九品官,一个月的俸银才二两九。
1980年,王健初中毕业,当时全国刚开始实行双向选择就业。一次与同学途经廖家巷,王健看到苏州扇厂正在招人,此前对制扇一无所知的王健在同学们的簇拥下,一起走进厂内车间,从此,王健开启了他从事苏州折扇制作的漫漫历程。
别看小小一把折扇,制作工序却相当繁琐,不花上三年时间打基础,根本连门都入不了。进入扇厂后,王健跟随老师傅学习扇骨造型制作。老师傅告诉他,制扇共分为扇骨、扇面、扇刻制作三个独立环节,每个环节都是一门大学问。
王健介绍,刚学艺的时候,天要比现在冷得多,12月份很冻,材料都泡在水里面,只能用手去抓,很厚的冰都要把它砸开,把它拿出来然后继续工作,一天一个上午下来又冻又累,这个手要伸开都是另外一个手把它掰开,很痛很痛。
因为太苦,很多学徒陆续打起了退堂鼓,与王健同龄的一批学徒有六七十个,最后只剩下两个留在制扇行业。2000年,桃花坞扇庄改制,厂内绝大多数的员工都忙着另谋出路,王健不忍丢下这门自己付出了20年心血的手艺,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王健介绍,自己在企业里挣不了多少钱,那个时候一点工资全去买材料,喜欢做的东西,两万多块钱积蓄全部拿出来了。
创业道路上,2005年于他而言,是个转折点,在北京工美的一场折扇主题的活动,吸引了行业内众多名家参与,也引起了大众对于扇子行业的关注,从此之后,折扇市场行情开始好转。市场再热,要想在行业中成为领军者,技艺自然是重中之重,光是一个看似简单的素白扇面,王健就闭关10个月之久潜心研究。真正意义上的文人扇,扇面完全留白,作为文人书画创作的载体而存在,而这"素白面"看起来虽是一片空白,但其中等级分类非常严格,比如上乘的"老矾(音同凡)面"和"镜面",都需要更严格的选料,并经特殊工艺处理。
王健介绍,这个配方大家都知道,可是比例很重要,如果连续几天下雨时间久了不干的话,就会起矾花,这个扇面上面的纸张就费掉了,我们跟着节气走这样比较好。
上乘的扇面材质首先是要求好看、耐用,但最大的判别标准还是在于是否"宜书画",是否给予文人更好的创作空间。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王健成功复原出来的扇有汉朝的合欢扇、唐宋腰扇、明朝早期系列的扇子、泥金系列等。他将成功复制的每一款扇子的制作工艺都仔细记录下来,整理成完整的制扇实用教材。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王健每年做的扇子不过十来把,每一把都斟酌再斟酌,务求完美。纵然从业三十五年,但是满意的作品也只有百把左右。一把地道的苏州折扇,售价往往能达到数千元,所以不但要当得起同时代玩家的好评,还须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一丝也不能苟且。
折扇扇骨的种类非常丰富,形制、材料、装饰、雕刻变化多端,形成不同的品种。扇骨一般用竹、木制作,少见的也有象牙、兽骨、牛角等。这样珍贵稀有的材料更是可遇而不可求,因此上好的古扇、名家之作更是成为了藏家的必争之物。除了对传统古扇的修缮和复原,王健对创新也有着自己的理解。首先要兢兢业业的临摹,研习前人的技艺,包括与制扇相关的雕刻,书法,绘画等艺术。等到如火纯青了,能够触类旁通了,创新会主动来找你。近年来慕名前来拜师学艺的人从全国各地纷纷涌来,但王健收徒的标准很严苛,最看重的是学艺的人有没有一份诚心,至今为止才收了13个徒弟。
王健的徒弟介绍,第一年就相当于考察期一样,天天在这边看,来拜我师傅的人很多,有些待了两三个月也算长了,有些过来待了两三个星期就跑了,就是很枯燥。
近十年来,虽然扇子行业总体在慢慢往上走,市场对折扇的认知度也在不断提升,但行业的规模还是太小,依然存在失传的危机。
王健表示,最大的困难还是没人学,没很多年轻人进来学,因为我们这个学不是一天两天能学成的,我的徒弟学了八年了,他在这个技的方面没什么大问题,可是在艺的方面还是在一个徘徊的程度。
2006年苏扇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王健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玩扇子的人群还只是非常小众的,换言之,扇子的品质起来了,但扇文化还没有起来,需要几代制扇人的持续接力。王健说,自己现在最重要的事业是致力于苏州折扇文化的推广,让全国乃至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苏扇、喜欢苏扇。因此每年他都会举办扇展,致力于扇文化的传播。
【新闻链接】一把好扇自生风 扇子收藏潜力大
小小的扇子综合了雕刻、书法、编织、编结、装裱、烙画、玉器、漆器、刺绣等多种艺术手法。在源远流长的岁月中,扇子的祛暑实用意义逐渐淡出,但其收藏价值却日益凸显。尤其是近几年,在收藏界掀起了一股扇子热,拍卖场上也常见名扇身影由于书画行情逐年上涨,扇画行情也水涨船高。一般唐寅、沈周、文徵明、齐白石等艺术家的扇面作品,都能超百万元,乃至上千万元。
在2004年,唐寅、文徵明等8位名家的《书画合璧》扇面在嘉德以101.2万元成交,是历史首批成交价逾百万元的扇面拍品。到了2007年,清代画家恽寿平作《山水、花卉扇面》,拍出了1232万元高价。在2011年荣宝春拍中,唐寅《听瀑图》扇面以拍价1680万元再创新高。
就扇画而言,明代扇面是最贵的一批,但近几年宋代团扇的风头也愈演愈烈,譬如南宋夏圭的《寻梅访友图》团扇面在2012年春拍成交价就高达1012万元。而近代齐白石和赵叔孺合作的《贝叶鸣蝉·隶书》扇面在2011年成交价也能达到了 448.5万元。
除了扇面之外,扇骨也渐渐受一些收藏者青睐。其中最受藏家追捧的就是湘妃竹制成的扇骨,直径3厘米的湘妃竹折扇市场要价均要万元以上。2011年,一把明代腊地紫花湘妃竹扇骨就拍出了100.8万高价。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