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不自重与少年老成(“老去的生命”主题征文来稿)

2016年10月25日 09:08:30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从9月26日重阳节开始,我们即陆续发布“老去的生命”年度主题征稿活动入围作品;10月20日24:00活动已正式截稿,详情点击《征稿|当你老了,要怎么度过余生?》 

  文/樊琨

  似乎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对老人有一种莫名的敬畏之心。

  我想过死亡的模样,那痛苦除了身体上的折磨外,无非就是呼吸停止前被恐惧攫取的意识。然而对于我将如何老去,我从不敢轻易的去想,这是一个太过宏大的人生课题。

  人老了,身体各部位的机能都随着残存的时间一点点透支,老到无法在自家的田地锄草,老到不能自己做饭,就只能半步半步的拄着拐棍往前挪。在我家乡的村子里,很老的老人们时常靠在小广场的土墙边上,发着呆,或者三三两两扯着家常捱过一天。他们的神情不辨悲喜,似乎人到了暮年,人世间一切极乐极悲的事情都不值得在心底荡起任何涟漪。而比他们更年轻一点的老人呢?他们穿着标准的老人式的衣服,仍在为了一家人的生活省吃俭用,常常为了几块钱和菜市场的小贩争论,或者挤上公交接受年轻人的让座。

  我说不清我在避讳什么,许是害怕自己终有一天也要像他们一样,两鬓斑白,脸上绵延可怖的皱纹,但更多的可能是,我不喜欢那种自传统的中国式老人身上,散发出来的老人气。那样的一身着装、言行举止,就是在像所有人展示自己老了,你看,老年人就不再适合穿花花绿绿的衣服了,老人应该减轻子女的压力,老人要多看看养生知识,千万别生病拖累小辈。印象里的中国式老人,真的很懂事。但他们偶尔又很强势,老态龙钟却爱指点江山,他们擅于用儿女是否让自己称心如意的标准来衡量儿女的孝与不孝,也擅于以自己“过来人”的经验劝诫子女,听老人的话一定没错。于是,前有张韶涵与父母之间因为经济原因的老死不相往来,后有张靓颖的母亲插手女儿婚姻指责冯轲,也就没什么稀奇了。

  我是绝不愿意成为这样的老人的。当我老了,我会服老,但不会老气横秋。我依然喜欢艳丽的长裙和各色饰品,但我会舍得花钱买更好的牌子。我不愿昼夜囿于厨房和家门附近,于是就打点行装,出去看外面的世界。也许我的记性不好,会忘记自己把机票放在了哪个口袋,但我依然会对新鲜事物乐此不疲。我的儿女们不用我管,他们的人生怎样走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我鲜少考虑身后之事,只在自己觉得身体还行的时候,就让自己老成一个小孩,而不是老得愈发深沉。

  我就喜欢老不自重。

  与老去相反的,现在的我青春正盛,然而处事毛躁,性情柔弱,正是需要一种老人式的气质。自然显现出来的老成,应该是一种必要的人生态度。倘若在年轻的时候被一场炽烈的爱情伤及心神,那么以一个老人的心态去思考,或许才懂得如何将这段关系处理的不温不火,恰到好处。以老人那种参透世俗的眼光去过年轻时的日子,或许也不会发生像乔任梁、“走饭”那样的悲剧。曾经在微博上说:‘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的南京女孩走饭,只那一瞬间,死亡的念头在脑海里爆炸,便是任何人都无法理解和控制的。抑郁症和死亡本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他们像孩子一样任性的选择提前结束生命,想必是对于活着的过程已不报任何希望。但如果当时他们的内心拥有一个超脱世俗的老者灵魂,年轻时便走到死亡中去,以一种向死而生的方式思考自己应该怎样活,站在将死的边缘,探头看向死亡的深渊,他们一定会挣扎着回来。熬过那一阵,就已是千帆过尽了。

  犹记得多年前看过的一部电影,名字叫《本杰明巴顿奇事》。我至今仍然对主人公倒过来的一生抱有幻想。年老时难以掩藏自己的内心小孩,等到变年轻了之后,身体里又居住着自己逐渐老去的灵魂。尽管这有些不合常理,但老去的身体仍充满拥抱热爱的活力,青春时的面庞又不缺世间风雨历练的痕迹。人总这么长大并老去,该有多美好。
      
     (为保证竞赛公平性,所有稿件除错别字外,不做任何编修,投稿请至lizhirp@163.com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