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上午7时30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搭载两名宇航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我国的空间站建设进入关键阶段。这其中,也凝聚了不少江苏科技人员的智慧和心血。
神州十一号载人飞船是我国组织实施的第6次载人航天飞行,飞船入轨后,按照预定程序,先进行约2天的独立飞行,然后与天宫二号进行自动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完成为期30天的驻留,并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技术试验,以及科普活动。
此次神舟十一号的成功升空以及后续的空间站对接,有着不少江苏元素的参与和助推。位于南京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就利用自己研制的无线电波雷达,为航空器外弹道轨迹测量提供了技术支持。技术人员装备了6部雷达工作站,奋战在茫茫戈壁、西北高坡、东部沿海等地,确保神舟十一号升空万无一失。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渭南站测量雷达负责人徐春林说:“我们是凌晨三点半,进入各个测试设备的场点,按照流程进行了一些设备的状态检查,发射指令下达之后呢,我们总机的两套雷达都在规定的时间内,第一时间捕获目标,跟踪稳定,我们各个站都实时报出了跟踪正常的口令。”
另外,东南大学开发的“航天员在轨操作力测量系统”首次被运用在天宫二号,这套系统将在后续的33天中测量零重力环境下航天员的生物力学模型。
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宋爱国告诉记者:“推拉舱门的力,拧螺丝的力,主要是这些跟操作任务相关的各种的操作的力。记录下来以后,为以后载人航天飞行器,比如说舱门的一些设计提供一些数据的参考,为我们国家航天员以后长期在轨生存,长期在轨作业,也是提供一个参考数据。”
由无锡开出的远望船队此次承担了飞船升空的海上测控任务。火箭升空后不到十分钟,远在太平洋的远望7号船成功将北京指控中心传来的"太阳帆板展开"指令注入飞船,完成了飞船入轨海上测控第一站的第一个关键指令。随着飞船发射成功,远望7号船还将执行对神舟十一号飞船持续的跟踪测量。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