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巨人》:好莱坞大片的一股清流|荔枝娱评

2016年10月15日 08:07:26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耷子

  (作者耷子,“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影评人,执行制片,江苏省电影电视评论学会理事;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好莱坞,以老人和孩子为主角的电影,通常都深得学院派高龄观众的青睐,尤其在剧情片领域,诸如《柯亚》《中央车站》这种主打忘年交模式的电影,总会受到奖项的格外关照。但是,对于盘旋在25岁上下的主流观众来说,像《圆梦巨人》这种讲述老头和女孩建立友谊的作品,其实面临着巨大的商业风险。好吧,也只有斯皮尔伯格敢啃这样的硬骨头。

  当《圆梦巨人》里的小女孩苏菲用手掌轻轻贴向“好心眼巨人”的指甲盖时,你会意识到,斯皮尔伯格从《外星人ET》的“指尖交汇”经典画面至今,在煽情方面似乎只会用那么一招。但实际情况是,这位好莱坞大导演在叙事和视觉方面,依旧处在类型片难以企及的高度上。毕竟,罗尔德·达尔的原著对于这部电影来说存在着两大短板:一是故事内容对于欧美观众来说太过熟悉,很难开发出全新的兴奋点;二是原著的素材并不足以支撑一部两小时的剧情长片。但斯皮尔伯格却依旧营造出了强大的故事吸引力,保证了全片无尿点。

  缺乏强劲的情节推力,是《圆梦巨人》在文本上的先天缺陷。好心眼巨人因为“夜行”穿帮,而不得不把目击者苏菲带回巨人国。可自此之后,两人的行为动向都缺乏明显的目的性,“吹梦”这一关键情节也切入得稍晚。不过,斯皮尔伯格并未让观众感到乏味难耐,坏巨人疯狂寻找苏菲、好心眼巨人惨遭欺凌、苏菲面见英国女王等等,都填充起了不失饱满的情节线,掩盖了叙事动力上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在苏菲将好心眼引入英国皇室后,银幕上掀起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大高潮——那段全体放屁的爆笑戏任凭你如何高冷,都会忍不住前仰后合,这哪里是甜腻深情的斯皮尔伯格?明明就是《神枪小子》的喜剧大师梅尔·布鲁克斯。

  亦如达尔当年在创作原著小说时,仅仅是为了“吓唬”自己可爱的女儿一样,斯皮尔伯格在拍摄《圆梦巨人》时也承认,这是一部私人化的作品,为的只是让闺女们可以追忆童年,感到开心。这其实也是此片为何会让部分成年观众在影院里呼呼大睡的原因。

  儿戏、幼稚,是《圆梦巨人》招致的另一种声音。与当下好莱坞各路超级英雄片、魔幻电影动辄大走暗黑风、深邃风相比,《圆梦巨人》也确实纯粹得令人发指。若是按蒂姆·波顿的拍法,好心眼巨人无论如何都要被蒙上一层残酷的“老年危机”阴影,这才能让苏菲对他的疗救和治愈充满更加复杂的况味;若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来拍,“吹梦”这么牛掰的点子至少也要往《盗梦空间》梦境决定意识的概念靠一靠,哪能让一夜改变意识格局的堂堂英国女王,醒来之后变得如此蠢萌;若是詹姆斯·卡梅隆来写剧本,好心眼巨人摆明了就是巨人国的“叛徒”,他与人类之间难以描述的关系势必要纠结更纠结,而英国的殖民主义陋习、对异族的惯性偏见,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萨义德的东方主义讨论,都可以摆上台面制造话题。但,斯皮尔伯格却只用一个孩童的视角,将一个对抗霸凌、寻求慰藉的故事,演绎得简单而温暖,这部不耍小聪明、拒绝深刻的电影,简直就是好莱坞大片中的一股清流。

  《圆梦巨人》的制作成本高达1.4亿美元,特效场面占据八成。但这并不是一部靠炫技来提升观影质量的浮夸电影。同样是拍“大块头”,和《巨人捕手杰克》相比,此片在人景比例、动作轨迹、光影呈现等视效的精确度上都飚升一个段位。更令人惊叹的是,斯皮尔伯格非常擅长运用巨人的特征来呈现喜剧爆点,好心眼巨人“移步换景”的本领、跋山涉水的畅快淋漓、在皇室的格格不入,都让影片壮观绚丽而又不失机智妙趣,大师气象一览无余。

  最后需要吐槽的是,虽然这部电影的英文原名《The BFG》看起来很像某超市的名字,但它的全称毕竟是Big Friendly Giant(好心眼巨人)。原著的惯常译法是“好心眼巨人”或是“吹梦巨人”,中文片名《圆梦巨人》看上去更加鸡汤,但当你眼睁睁看着好心眼巨人提着大喇叭一次次将梦吹进别人的脑子里时,总会感到几许尴尬,这并不是改动一个字的问题,是该有多不负责任才能起出这么一个十三不靠的片名啊。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