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9月26日重阳节开始,我们即陆续发布“老去的生命”年度主题征稿活动入围作品;10月20日24:00前可继续投稿,详情点击《征稿|当你老了,要怎么度过余生?》
文/罗庆国
小的时候听过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家里来了客人,在拿茶壶给客人倒茶的时候,茶壶把手忽然断了,茶壶也摔坏了,客人走后,儿子问父亲,茶壶把手好好的为什么会忽然断掉呀?父亲淡定的说:因为它“累了”,这世界上每一样东西都会“累”的。
这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是啊,这世界上每一样东西都会“累”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历经岁月的沧桑,人也是会“累的”,累了就会死亡,人是不可能永生的,相传“千年王八万年龟”,但是曹操却一语道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寿命再长也会有尽头,彭祖活了八百岁,也没有逃过岁月这把杀猪刀。
其实人从呱呱落地开始就是在奔向死亡,活着其实就是走向死亡的过程,这是每一个人都不可能逃脱的宿命,虽然秦始皇派方士徐福率领五百童男童女到海外仙山寻求长生不老之药,但是依旧免不了在一统中国十五年后撒手西去。道教鼻祖老子是明智的,在留下《道德经》后骑牛而去,不知所踪,你们永远不知道我活了多久;伟大浪漫的庄子更是看破生死轮回,在妻子去世之后“鼓盆而歌”,“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佛祖释迦摩尼在出家前是一个王子,当他看到了人世间的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便离家出走立志为众生寻求解脱之道,终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但是佛祖也依旧没有摆脱生死轮回的魔咒,相传在80岁的时候入灭涅槃。
佛祖尚且如此,遑论我辈凡人,死亡总是与我们如影相随,没的选择,可中国人偏又特别忌讳“死”,中国古代皇帝更是如此,死了也不能说死,只能说“崩”,《战国策》中《触龙说赵太后》触龙打比方只敢说赵太后“山陵崩”不敢说她死,当面说太后死那是大不敬,要杀头的,而诸侯死了只能称“薨”(hong),唯有普通老百姓才能称“死”,即便时光跨越千年到了今天,仍然有人忌讳提到“死亡”,小孩子童言无忌说到“死”字家人都要立刻“呸呸呸”以示撇清,所以我们从来只见到讴歌生命的诞生,却鲜有提及生命的离去,死亡仿佛是人生中不可触碰的禁区,因为我们太怕死了。
不去正视并不意味着不存在,死亡从未放过任何一个人,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阎王爷在这一点上还是比较公平的。
近来看到一些关于宇宙的起源、平行宇宙的影片,对我们生活的世界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生与死又有了一些新的感悟:有个黑人小伙子在他年幼时父亲就已去世,对父亲的印象太模糊特别想再看看父亲,他就想掌握破解时间轴的密码,这样就可以驾着时空列车穿梭时空,回到过去与父亲相见……他的“不靠谱”想法若是在中国,那简直是逆天了,幸好他是美国人,不但没人嘲笑他,反而鼓励他去探索,结果他长大了成为一名科学家,带领一个团队研究时光倒流的秘密。如果他能成功,那么不光他将如愿见到他的父亲,而我们回到过去也将不再是梦:试想你不但可以参加父母的婚礼、甚至可以参加祖父母的婚礼;可以再参加一次高考考到清华北大(因为你已经知道答案啦);你也可以找到当年的青涩初恋或女神大胆表白,弥补自己一生的缺憾;你随时可以停留在你人生的某个阶段,你的生命进程可以如磁带一样暂停、前进、后退,你的死亡只是一场游戏中的GANME OVER,你可以重启游戏再次STAR;甚至你有无数个“分身”生活中不同的宇宙,也有无数个结局,某一个“你”死亡了,对其他宇宙的“你”毫无影响,因为他们都不是复制品,都是正宗“原版”的你……这是不是既可喜又有一点可怕?
对这些“疯狂”的科学家而言,人生只是一场游戏,随时开始,随时结束,生只是死亡的延续,死亡只是另一种开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才是勘破了生死的“悟道之人”,比秦朝徐福那个骗子是不是靠谱得多?
人类对太空探索的脚步迈得越远,越觉得我们人类越渺小,对我们生活的宇宙来说,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个球而已,太阳系在银河系又只是一个小点而已,而银河系在茫茫宇宙中又只是一个小点而已,依照平行宇宙理论,我们生活的宇宙又只是无数平行宇宙中的一个小气泡,亦或是一张膜而已,我们生活的地球在银河系连球都不是,浩瀚银河系在庞大的宇宙中也只是一粒微尘,我们人类又能算是什么呢?一缕空气都称不上,骄傲人类数千年的灿烂文明在以光年计的茫茫宇宙中也只是白驹过隙的一瞬,或是一道闪电之后又归于无寂的黑暗,对宇宙而言,即便是地球或者是银河系数十亿年、数万亿年后消失了,也就如同人体新陈代谢的一个细胞消亡而已,不会有任何感知,那么我们人类个体的成就和梦想、遗憾和牵挂、老去和死亡,实在是再平常不过,又算的了什么呢?
曾有科学家研究探寻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得出一个大跌眼镜的结论:生命是没有意义的。看似荒谬的结果,却蕴含着真正的大智慧,那些看似生命中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实与我们的人生毫无关系,其实我们只是活在当下就好,那便是最大的意义!
孔子云:“不知生,焉知死”,我们探寻究竟,探寻生命的意义,却发现只有从源头上了解生命的本质,才能稍稍领悟自己那颗懵懂的心。反过来说:不知死,又焉知生?只有把自己放在一个如宇宙般的大环境中去看待死亡,剖析死亡,才能深刻理解死亡,坦然接受死亡,甚至快乐拥抱死亡,即便不能到达庄子“鼓盆而歌”的境界,至少也可以让我们更好的领悟“生”的美好,“死”的理所当然。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三个哲学问题困扰了全人类许多年,科学越发展,答案却似乎愈加遥远愈加模糊,越来越难以回答,正应了那句话:越学习,越无知。自古而今,芸芸众生,多少慷慨悲壮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多少爱恨情仇都迷蒙在楼台烟雨中……“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圣贤和饮者也仅仅留个名而已,其他人更是“埋没随百草”默默无闻了。
我辈皆是凡人,比圣贤饮者差远了,所以,当有那么一天,我们的亲人即将离去,不必太难过,陪伴就是最好的慰藉;有那么一天我们也将老去生命也会消逝,也无须太牵挂,放下一切微微一笑,淡淡的说一声“我累了,我要休息了”,就好。
该来的总会来,该去的留不住,不用执着,一切顺其自然,这就是我对死亡的理解。
(为保证竞赛公平性,所有稿件除错别字外,不做任何编修,投稿请至lizhirp@163.com,详情点击《征稿|当你老了,要怎么度过余生?》)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