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重走长征路,夺取泸定桥之后,红军将士一路向北,甩开蒋介石数万追兵,顺利挺进川西北。而这里恰是毛主席诗词"岷山千里雪"的所在地。爬雪山,过草地,悲壮行军。红军三大主力在两年内数次过雪山非战斗减员在一万人以上,红军所经过的雪山地区年平均气温,在今天仍不超过1摄氏度。面对如此恶劣的天气条件,红军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走出雪山的呢?
【翻越夹金山 战略转移会师】
宝兴,坐落在成都平原和川西高原的交界处,周边群山环绕,奔腾的青衣江穿城而过,80年前,中央红军正是在这里翻越了长征途中第一座雪山--夹金山。在山对面的小金县尚有红四方面军10万雄师,如果会师,这相当于给疲惫不堪、减员过半的中央红军,来了一次大输血。
宝兴县红军翻越夹金山纪念馆馆长舒敏:“中央红军多数是南方人,从未遇到过这样高的雪山和这么严酷的气候。当时装备之差,你看这是穿着带有"脚马子"的防滑鞋,翻雪山的时候还穿着这样单薄的衣服。这是我们当地藏族同胞为红军送来了御寒用的棕榈背心和毡帽,是当时红军能够找到的、唯一能够用到的物品。”
【路途险装备差 纪律严明百姓赞】
棕榈背心,树皮,还有藏族老乡的棉衣。带着这些御寒装备,红军是怎么翻越雪山的?我们在紧挨雪山的宝兴县硗碛乡寻找答案。颠簸3个小时,我们到了一个叫泽根村的村寨,海拔2600米,是中央红军翻越雪山前,最后的落脚点。在很多村民眼里,此时的红军衣衫褴褛,却又有着铁一样的纪律。
硗碛乡红军历史口述人杨代全:“大多数他们红军都是米袋自己筹粮,自己带的,没有拿过(村民家粮食)。地老百姓对红军的评价很高,当时都关心。烤不到火,锅庄房虽然破,但都欢迎他们进来住。”
锅庄房,是跷碛藏族同胞的特有建筑,石头和木头垒就搭建,屋中央有火塘可以烤火。如今,泽根村已是旧貌换新颜,村民们盖起了崭新的锅庄房,追忆村寨的过往 ,仿佛那段金戈铁马的岁月不曾远离。
四川省宝兴县硗碛乡文史所所长杨德志:“你现在看到的是红军长征时候,朱德,毛主席,红军首长住过的地方,现在这里是毛泽东长征旧居。”
四川省宝兴县硗碛乡文史所所长杨德志:“是毛主席住过的锅庄里叫斗底锅庄,这个锅庄叫迥贡锅庄是朱德住的。据老年人说在这个地方,两位首长大概住了二十来天。因为他是做上山的准备工作,要过大雪山,应该说中央机关一方面军的指挥机关,就在这里,两个锅庄里面。”
【一盏灯一口锅 红军故事永流传】
土锅庄里还有两样再平常不过的东西,让藏族同胞永远地记住了红军。
四川省宝兴县硗碛乡文史所所长杨德志:“红军晚上行军或者是站岗放哨的时候,就是用它,在上面这个,是我们当地的松脂灯。但是不能到外面,外面风一吹就灭了,这个红军的马灯是不会灭的,平时我们当地人叫它红军灯。”
四川省宝兴县硗碛乡文史所所长杨德志:“下面这个铁锅也是红军用过的铁锅,这个锅大概有五十来斤重,当时我们红军要背着这口锅翻越夹金山。那么多战士要吃,炊事班的战士就背上这个铁锅上山,还有其他行李。”
硗碛乡口述人杨代全:“他们锅是铁锅,蛮重的。背起,弄些木头把它架起,架起背在身上。山地上风一吹,雪都要吹起来了。然后他背上一吹,翻下去人就没了。”
【记者体验翻雪山:五道拐上现高反 红军精神化作"伞"】
为了让战友有口热汤御寒,炊事班的战士一个接一个地牺牲在了雪山上。今天,我们也将踏着红军的足迹,重新翻越夹金山。虽然不用背铁锅,不需穿草鞋,还有冲锋衣御寒,但这段山路的艰险,仍然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重走长征路》摄制组记者李凯:“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位于夹金山的五道拐,大家可以看到现在在我的身后。有一片公路,当年红军在攀登这座夹金山的时候。是完全没有公路的。那我感觉在爬山的过程中,完全和在平时健身房里的锻炼完全不一样。尤其是在爬高山的时候,整个人是上气不接下气,而且是胸闷气短,完全无法想象红军当年是如何跨越这座雪山的。”
爬不了几公里,我们全组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高原反应,再也无法拍摄前行,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红军仍能保持70多里的行军速度。
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硗碛乡文史所所长杨德志:“爬雪山过程当中,死伤比较严重。我们藏族同胞为了保护红军的遗体,就把红军背在这个地方安葬。生怕后来找不到安葬的地点,为后来造红军墓方便,就种下一棵松树。这棵松树后来就长成一把伞的样子,保护红军,为红军遮风避雨。”
为何普通的松树会长成伞状,没人说得清,只有当地老乡口口相传的红军故事仍在流传。夹金山之行,也成为我们重走长征路摄制组无言的注脚,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