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石川
(作者王石川,“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资深媒体人;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支付宝12日发布公告表示,因综合经营成本上升,自2016年10月12日起,支付宝将对个人用户超出免费额度的提现收取0.1%的服务费,个人用户每人累计享有2万元基础免费提现额度。余额宝资金转出,包括转出到本人银行卡和转出到支付宝余额将继续免费。
消息传出后,不少网友感叹“哪有不吃腥的猫呢?”如果没记错的话,就在半年多前——微信支付团队发布公告称“自2016年3月1日起,微信支付将对超额提现交易收取手续费”,支付宝官微当时是这样表态的:“一大早就有好多小伙伴来问宝宝,我统一回复下:支付宝提现不收费!”
身为微信支付的对手,支付宝借势营销,极具杀伤力。一时间,在道义的天平上,支付宝占了上风,实力圈粉,没装支付宝的赶紧装,装了微信的迅速卸。在第三方支付的蛋糕上,支付宝切的份额更大了,其团队恐怕没少偷着乐。可谁能知道,这才过了半年多,支付宝已步微信后尘。其实,明白人都知道支付宝迟早会收费,只是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与微信收费理由一致,支付宝给出的理由也是拿成本说事。这点我信!无论微信还是支付宝,它们运营一定有成本,成本可能还是个无底洞。哪怕富如二马,也不可能一直向天下人供应“免费午餐”,家业再大也怕吃穷。从商业运营上看,它们不再提供免费午餐了,广大用户尽管啧有烦言,但也说不出什么。
但是,稍一留心便知这是商业“套路”。这个套路快的玩过,滴滴玩过,微信玩过,如今支付宝也开始玩了。一般是这样操作的,为了推销产品,先给你点甜头尝尝;为了打消你的顾虑,又是通过补贴或免费取悦你;等你开始上瘾了,或形成路径依赖了,便试探地减少补贴;再到最后,你完全离不开它们了,便开始露出“狰狞”面孔……
于是我们看到,已有网友表示卸载支付宝。说这话的人,估计半年前卸过微信。微信卸了、支付宝也卸了,又能指望什么样的第三方支付呢?必须承认,一旦上瘾便难去瘾。曾有统计显示,中国银联旗下的第三方支付“银联商务”在移动支付市场份额只有0.49%,而阿里旗下的支付宝和腾讯旗下的财付通(微信)市场占有率却分别高达71.51%和15.99%。换言之,两者相加已近市场份额9成,多么霸气?
先予后取,这几乎是所有企业攻城略地时的招数,可称为一种较为老套又成熟,且屡试不爽的商业模式。君不见,现在一些新的APP走上市场时,也是这种操作手法。不仅中国企业是这样,外国企业也是如此,比如优步。从商业模式上说,先予后取抓住了用户的微妙心态,最容易见效。
问题是,这种模式之后的收费冲动,是不是应该有章可循?滴滴宣布合并优步中国后,其顺风车涨价高达20%。有人愤愤不平,表示再也不用滴滴了。问题是不用滴滴用什么?滴滴、优步中国合并占领市场份额9成以上,用户已被“绑架”了,除了就范似乎没有别的出路。
再以支付宝收取0.1%的提现费为例。这看起来确实不高,说明支付宝还不太敢“自绝于”用户。问题是,这次0.1%,以后会不会1%甚至更多,当公众生活已被支付宝或微信渗透或“控制”时,它们想收多少也许纯属自愿了。为此,是不是应建立相应的应对之策?比如对于监管部门来说,既然发放了第三方支付牌照,就应该履行监管之责,起码该构建有针对性的监管模式。如果一味被动应对,或者等到了引发舆论反弹后才直面问题,是不是就晚了?
有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就应该有什么样的监管模式。有个例子很简单,滴滴与优步中国合并后,商务部已介入,人们在问是否形成垄断?不管是不是垄断,职能部门无权沉默。同样的逻辑是,微信、支付宝收费不管是不是合理,职能部门也无权坐视不理。当然,呼吁监管部门介入,并非迷信强权思维,动辄仰赖公权力,而是冀望于建立更健康的市场秩序。权力有时会添乱,但市场也不是万能的,这是两码事。
据悉,支付宝此次收费不只是成本压力,醉翁之意是,“构建护城河,将资金留在自身体系内”“提升业绩,为蚂蚁金服上市做准备”。如果属实,这也是套路,无需讶异。任何企业都有谋利诉求,这无可厚非。而对于我们这些用户来说,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谁又来更好地呵护我们的权益?如果不明晰这一点,我们与傻吃傻喝后被宰的猪有什么区别呢?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