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媒体人,今天铜炉匠,500年前的宣德炉,在一双年轻的手中,重现内蕴光泽。一鼎铜炉,何以被称为文房第一雅器,在当下中国,它又该如何让雅俗共赏。
铜音悦耳,香烟袅袅,中式书房里的雅趣,也是一门前景可观的生意。
夏日暑气盛,中国古人纳凉的方式中,有一种是在室内焚上一炉香,静坐冥想,以求心静自然凉。到了今天,香炉还有实用价值吗?还会有人为它买单吗?今天的创富江苏,年轻的创业者就要把古老的宣德炉,卖给今天的都市人。
从宋代起,点茶、焚香、插花、挂画就被并称为“生活四艺”,这四艺寄托着中国古代士大夫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衍生出不少文房雅器,而用来焚香的宣德炉,就被称为“文房首器”。
铜炉穿业者顾建刚说:“在最正式的场合,古人一直是打香篆的,镂木以为之范,香尘为篆本文,当时篆是用木头做的,镂木就是把木头镂空,以为之范一个范本,香尘为篆文,香尘就是香粉,当时是这么样的,其实当时的黄庭坚苏东坡,都是玩香高手。”
闲坐烧印香,满户松柏气。在香炉里将香粉一丝不苟地铺成篆字,然后慢慢燃上几十分钟,都市繁忙中,这样的慢节奏,实属难得。
顾建刚说:“通过这个缓慢的动作,可以舒缓心情。用香是一个目的,但其实它也是一个手段,主要让你修养性情,中国人比较讲究修身养性嘛,其实这个就是它的一种途径。”
古代士大夫的书房雅好,难免让人觉得不接地气。但顾建刚却要把看似高居庙堂之上的宣德炉,做成一门赚钱的生意。他说:“我对这个炉的定义,它不是一个古玩。它是以前一个品质生活里面,必不可缺少的东西,是以前的一些钟鼎之家,书香门第用的东西,它现在同样可以,为我们现代生活所用。”
香炉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用途,《红楼梦》中,香炉不仅是大家传统印象中的祭祀礼器,还是暖手实用器,更是能代替香水、增加体香的神器。在顾建刚看来,这些用途,其实都能延续到今天。
顾建刚告诉我们,香炉加一块碳炭大概可以温个一个半小时,还是比较好的,比用一个暖宝宝,显得有格调,这个格调很高。
目前,顾建刚的工作室定制的铜炉,售价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每年的销量能达到一千多只。虽然要价不低,但顾建刚说,他不希望顾客把铜炉只放在博古架上,只有经常使用,铜炉才能焕发生命力。
顾建刚说:“通过你平时多使用,比如说触摸一下、擦一下,时间长了它会变化的,有一些会变得特别好看,出来一个红斑的就是朱砂斑,发绿的青绿色叫蟹壳青,有一些像我们吃的糖炒板栗颜色,叫栗壳色。”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香炉该如何用,在苏州,游客们经常会在不同的园林古建里,看到顾建刚焚香用炉的场面。
对此顾建刚说:“在山野里面小溪边、竹林下,焚个香,特别有一种天地与我为一的那种感觉。”
此外,为了能让受众面更广,在铜炉设计上,他还根据现代审美,做出微调。比如,他所设计的鸭子香薰炉,就比传统双足站立的款式,多了几分动态和俏皮。
顾建刚:“为了让我们现代人,更好地接受这个东西,那我们相对而言,这个身体的比例,脖子的比例,也要做一些修改,以前可能会做得特别修长,那我们现在,把它做得稍微萌一点。”
顾建刚的宣德炉,之所以能够定高价,和他所掌握的制炉技艺有关。宣德炉制作,至今仍然有很多步骤,是不传秘技。顾建刚是如何与之结缘的?他又是如何逐渐掌握制炉技艺的呢?
台北故宫博物院新修的南院,有一间按照明代画作复原的中国茶寮。作为茶寮范本的是两副馆藏画作,一副是文征明的《品茶图》;另一幅则是万历年间王问绘制的《煮茶图》。这两副画的桌案上都有铜香炉身影。
顾建刚说:“台北故宫的廖宝秀研究员,特地跑到苏州来,还到我们这边来选了炉子,她说跟那个画上是一样的。”
“跟画上一样”,简单的一句评价,在顾建刚看来,是很高的褒奖。要知道,铜香炉在明宣德年间,由宣宗 朱瞻基 亲自参与设计监造,自此,宣德炉就成了中国铜器自青铜时代后复兴的标志。此后历朝历代,只要仿的是宣德形制的铜炉,都统称宣德炉。宣炉虽好,但明代的制炉工艺却失传颇多,今天,要做出一件和明代一样古朴的铜炉,谈何容易。
顾建刚说:“简约而不简单,经典东西很多都是很简洁,其实越是简洁的东西,对于我们制作的过程来讲,其实越难。”
10年前,在一位藏友的家里,顾建刚第一次看到了明代宣德炉真身。他一见倾心,从此迷上了这种光韵内敛的美器。由于真品传世实在太少,他动了自己造炉的心思。
明朝宣帝造炉,仿的是宋徽宗时期的金石图册,学古汉语出身的顾建刚决定,也要走一条遍查古籍,恢复古代工艺的道路。为此,他辞掉了杂志社的工作,把家安在了苏州。
顾建刚说:“因为我们这个是手工艺,又是手工制作的,失蜡浇铸的,苏州正好是我们这个,铸炉工艺的传统传承地。”
失蜡法,是明代做黄铜器的传统工艺。蜡的质地软,便于雕刻,展现炉子的细节。
一位铸造女技师告诉我们:“我们这里面是空的,到时候嘴巴要出烟,所以到时候修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这里面一些东西,包括这个里面,全部要修空,不修空不好出烟。”
铜炉的蜡模做好后,要固定在中空的蜡棒上,外面再覆上多层石英砂,形成模壳。
顾建刚说:“越往里面它花纹越细腻,我需要沙子细一点来表现,在中间的时候,其实需要稍微粗一点的,每做一道,都要经过一段时间固化,然后再做下面一道。”
经过12次反复炼制的铜液,在1000多度的高温下,通过中空蜡棒,浇筑到模壳里。冷却收缩,敲掉壳体后,铜胎就成形了。经过打磨的铜炉,将进入了最神秘的环节--做皮色。
明代文化大家冒襄曾写道:“宣炉最妙在色,从黯淡中发奇光,正如好女子肌肤柔腻可掐。”由于表面附着了不同的贵金属材料,添加了各色植物染剂,宣炉的皮色,千变万化。
顾建刚说:“我们这个颜色俗称雪花金,因为它表面像雪花片一样,一片一片的,它做出来,有一定的偶然性,配方也对、工艺也对,但能不能做出来,做出来这个片片的大小,颜色、排布,这个很随机。”
宣德炉的皮色,明代记载已经有五六十种之多,然而,这些皮色是如何制成的,顾建刚说,这是传统工艺流失最多的环节,为了复原各种皮色,他和工匠们多年来尝试了不下百种材料和方法,这也成为了他的铜炉工作室,不外传的机密。不过,在顾建刚看来,宣德炉真正核心的价值,不在其皮,而在文化内涵,这也是今天推广宣德炉的基础所在。
某国学学堂负责人指着旁边的一个炉子告诉记者说:“这个炉子它叫桥耳炉,跟我们的环境和学习氛围都很搭,而且我们每天都要拜孔子,拜孔子的时候,我们会在上面点三株香,有一种国学的气氛。”
夫子讲经,学生惶而听之。在一家传统中式学堂里,创办者专门买来顾建刚的桥耳炉,用以烘托氛围。
顾建刚说:“桥耳炉是朱瞻基赏给国子监祭酒的,它的耳朵是一座桥,代表沟通、通达的意思。寓意就是说当时的人读书出仕,要懂得变通通达。”
像古人一样,顾建刚喜欢以香会友,他常带着全套香具上门拜访,通过这种方式,传播香炉知识和文化内涵,达到推广产品的目的。
现在,顾建刚在铜炉玩家中,已颇具影响力。不少人喜欢到他的工作室来,一边品茗,一边听他讲香炉典故。“顾老师,这个炉子有什么讲究吗?”“这个炉子是一个特别经典的叫做博山炉,中国人讲究五行金木水火土,这个炉子五行皆备。”
一款博山炉,烟雾升腾,远看仿若海中仙山,从这只炉出发,顾建刚能从徐福出海为秦始皇求取长生不老药,一直讲到阴阳五行……读中文系时,曾经让他觉得艰涩的古代文化的相关知识,通过制炉、售炉,如今他都可以信手拈来。
顾建刚说:“毕竟我们这个宣炉,是一个文化性的产品,如果你能更好地了解,它每一个炉子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它的由来、它的变换,它所包含的寓意,其实可以更好地了解它。”
然而,相比紫砂、瓷器,宣德炉无论是在认知度还是实用性上,似乎都略逊一筹,要扩大销售规模,还有什么招数可用呢?
创业导师李昊青说:“ 宣德炉作为高端定制品,可以考虑做一些线下活动,和一些高端商务活动合作,找到自己的客户群体,除了做香炉,还可以做一些炭、香等衍生品。”
创业导师肯定了顾建刚强调宣德炉实用性的策略,还建议他,找机会和一些大型文博机构进行合作。
李昊青:“像故宫这样的机构,都有很大的群众基础,可以和这样的机构合作,借用他们的营销能力,学会合作借力,才有更大的发展。”
【新闻链接:铜炉收藏市场火爆】
宣德炉往往和文化名人、文坛大家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使得它作为小众藏品,在拍场上表现不俗。
宣德炉的拍卖价格近些年来一直在快速上行。2003年,嘉德专场拍卖著名收藏家王世襄所藏21件宣德炉,共拍出1179.2万元,平均每件约56万元。到了2010年,这21件宣德炉中的20件,又在匡时秋拍"锦灰吉金王世襄藏铜炉"专场上全部成交,总成交额达9844.8万元,平均每件492万元。其中一座“崇祯壬午冬月青来监造”款“冲天耳金片三足炉”,在2003年时以166.1万元成交,到2010年时,则以1512万元成交,7年增值了9倍。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