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时评|被诈骗的都是低智商?有点常识好吗!

2016年09月01日 09:19:38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土土绒

  (作者土土绒,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自从徐玉玉事件后,网友对于诈骗的关注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一片谴责诈骗犯、呼吁加大打击力度、保护个人信息的舆论中,还有另外一种声音始终存在:这些被骗的人智商也太低了吧?这都能被骗?这种智商活该被骗啊……

  直到昨天爆出新闻:清华大学一位老师深夜被骗1760万元。很多网友的回复仍然是:清华大学的老师这么有钱?清华大学的老师智商也这么低?前一个问题不去管它,对于后面一个问题,我只想问:请问你是哪里来的智商优越感?

  这种论调非常熟悉。当有女性遭遇性侵的时候,他们会说:一定是这个女的穿得太暴露了吧?什么?穿得不暴露?那一定是行为举止太风骚了吧?当有人遭遇家暴的时候,他们会站出来“反转”新闻:哼,那个被家暴的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合肥少女被毁容,有人暗示:那个女的啊,听说,在学校名声也不是很好呢!火锅店服务员开水浇顾客,有人猜测:一定是那个客人态度不好吧,惹火了人家咯……

  “受害者有错论”的流行,让人脊背发凉。这是要多么崇拜社会达尔文主义,才能说出这种话?且不说已经有刑侦专家承认:现在的骗子已经利用技术和信息优势,实现“精准”诈骗,让人防不胜防。也不说人不可能24小时绷紧神经,始终处于高度警戒状态——就算是我真的傻,诈骗犯就可以骗我了吗?按照这种逻辑,那么,世上的傻子就活该被欺负,身体残疾人士就活该被殴打,视障人士就活该被绊倒,听障人士就活该被当面嘲笑?

  更何况,你又能保证你绝不会在某一天变为弱者?你能肯定你没有百密一疏的时候?你从没在任何一件事情上出过错?

  不需要引用《圣经》中的例子,只要一点最基本的同理心就可以知道:嘲笑受害者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是不道德的。

  可为什么“受害者有错论”还是这么流行呢?最浅显的原因就是:刷存在感。当大家都在批判罪犯的罪行的时候,相反的说法往往能让人耳目一新,吸引别人的目光。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有人宁愿挨骂也要上头条,为了刷存在感而故意唱点反调也就不奇怪了。

  更何况,除了刷存在感之外,这种论调还能获得“举世皆浊、唯我独清”的智商优越感,对于许多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得到肯定的普通人来说,这是一种少有的、获得成本极为低廉的自我奖励。

  这两种人往往在现实生活中自我价值感较低,很可能长期感到孤独,缺乏社交支持,因而特别需要别人的关注和肯定。在社会公共问题上,他们把自己投射到审判官的角色上,通过批判受害者来获得心理满足感。

  还有另外一种人是出于逃避心理:他们对于某种恶行无法接受,心理上出现了恐慌,所以一定要为恶行找一个理由,以此来维系自身的安全感。例如面对性侵案时,会想:都是那个女的(受害者)穿得太暴露了,才招来这种祸;只要我不穿得这么暴露,就不会遇到这种事!通过这种自我解释,他们向自己保证:这个世界还是公正的,不用担心,不用害怕——从而获得安慰和安全感。

  这种人往往内心怯懦,缺乏安全感,在遇到难题时,不知道怎样面对或解决,常常选择逃避。

  当然,还有人把自己投射到施暴者的角色上,将平时隐藏在内心的“恶”通过施暴者释放出来,因而对施暴者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和认同感,对受害者当然就充满了鄙视。

  这种种情况之中,似乎没有哪一种人比受害者的智商更高。

  当然,对于有着基本常识的人来说,这个问题根本无需论证。我们的社会不是丛林,弱肉强食不该是我们推崇的准则。即使是从自利的角度来说,打击犯罪、减少侵害、建立一个稳定安全、公正公平的社会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福音,而一个骗子遍地的社会则会让人焦头烂额、防不胜防。所以,那些嘲笑受害者“智商低”的人,到底是谁的智商低呢?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