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余恨
(作者肖余恨,“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知名时评人,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教授;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以“墨子号”命名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16日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这颗卫星体积不大,影响却不小,迅速成为世界科技界瞩目的焦点。这颗卫星,美日欧都想放,也一直在研究,“没想到”却让中国抢了先,可以说是中国科学界在科技竞争领域,放的一颗“卫星”。
量子作为物理世界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个体,具有不少特性;在通信领域,量子最重要的一个特性是“量子纠缠”。它对普通公众来说,不仅陌生而且难以理解。通俗地说,两个光量子呈纠缠态,哪怕相隔千公里量级或者更远的距离,还是会在遥远的点间出现看似“诡异”实则有规律可循的互动,如能掌握并利用这种特性和规律,通信领域则会实现革命性变革,通过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加之“主仆”间才能知道的密钥,就能从根本上杜绝窃密,确保通信安全;而量子通信大规模推广应用后,如今互联网上几无隐私的状况将被彻底改观。显然,量子通信的实用价值及其背后暗含的产业规模都相当可观。因此,许多国家的科技人员,都为之魂牵梦绕而不能自己。
在我国国务院颁布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早就极具前瞻性地部署了量子通信、量子计算、脑科学和类脑研究等超前技术,可以说,量子卫星的上天,是前瞻性规划的结果,中国政府和科技界们一直在默默做着“不足与外人道”的大事情。此次最终能够领跑量子通信领域,也体现出中国科学界的巨大潜力。
在科技领域,中国一直被讥讽为靠“模仿”,甚至被诬为靠“剽窃”起家,当中国官方公布这一消息后,别说其它国家的网友有不少妄议之语,就是本国的网友,也有很多不以为然,甚至不敢相信的。但事实证明,只要想去攻关,其它国家能做到的,中国也能够做到,即使是其它国家做不到的,中国也完全可以做到,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颗量子卫星不仅在通信安全方面,具有巨大的意义,其在提振国人信心方面,同样意义不可低估。
近年来,随着对科技界的投入增加,我国科研人员的工作条件越来越好。虽然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但中国科技界早就旧貌换新颜。根据联合国机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报告,中国华为公司已经以3442件的申请数超越日本松下公司,成为2014年申请专利最多的公司,中兴通讯公司排第三,申请数为2179件。而在量子信息研究领域,我国也早就取得一系列成就,国际权威期刊《自然》杂志曾发文感叹,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从十年前的不起眼国家发展为现在的世界劲旅,将领先欧洲和北美。——现在,可以把这个“将”字拿掉。
科学无国界,中国科技人员在量子通信领域的贡献,造福的是全世界用户;科学家们有国籍,其科学成就以及由此而来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会助力该国国家经济勃兴。相较而言,中国科技水平,在整体上仍落后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一点突破,不能改观整体落后的局面,这就需要国家在为科技创新创造条件、打破僵化体制约束的同时,中国科技人员能适时抓住机遇,用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信心魄力实现科技创新。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