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老物件的新生命如何能让更多人满意?

2016年07月22日 14:40:46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毛俊

  (作者毛俊,江苏广电新闻中心记者;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南京是一座拥有属于自己历史的城市,近代的沧桑在这里留下了太多的痕迹。在各种采访中我们都会或多或少和这些城市中的“老物件”打交道,一些“老物件”经改造后有了新的生命,但民众对于它们却有不同的评价和预期,这些截然相反的态度值得深思。

  【鲁迅楼:不一样的鲁迅楼,一样的感染力】 


(图:鲁迅园小区)

  在南京鼓楼区中山北路,有一座二层民国风的小楼,一百多年前,大文豪鲁迅曾在此处学习生活,因此周边的居民都叫它鲁迅楼,连这小楼所在的社区也冠名鲁迅园小区。可惜的是,历史上的鲁迅楼后来被改造成了筒子楼,又在2011年被一场大火烧毁,经过文保部门和高校专家的努力,之后在原址上按照百年前的风格修复了现在的鲁迅楼。 

  虽然时过境迁,但鲁迅园社区的居民对这栋楼依旧满怀期待。看到我们来拍摄维修改造中的鲁迅楼,一些市民都凑过来,问我们这楼什么时候能弄好。我告诉他们,好消息是今年底这栋楼就会作为社区图书馆、活动室和鲁迅纪念馆免费对大家开放。 


(图:修缮中的鲁迅楼)

  听到这个消息,很多围观的居民念叨着:这还可以,是件实事。采访中,一位老太太告诉我,要是仅仅改造成一个纪念馆,好看但不实用,谁天天去参观老照片呢?如果有个社区读书的地方,老人孩子都会很开心,那就好多了。我想这句话应该代表了不少街坊的心声。鲁迅是一位大文豪,但他不该只是拿来膜拜的:鲁迅和书打了一辈子交道,他的遗迹也该用来帮助更多的人去读书去思考,这样,鲁迅楼的改造才有意义,鲁迅的名号才没白用。 

  或许鲁迅楼的砖瓦早就不是百年前的原物了,或许大火之后的改造也少了许多历史的沧桑感,但一座供大家读书学习活动的鲁迅楼,更像是一座活着的鲁迅纪念馆,在大家的家门口闪耀着知识分子智慧的光芒。  

  【民防洞:一样的烈日,不一样的纳凉】  

 
(图:市民在防空洞中读报纳凉)

  每到夏天,有的人想凉快却不想花钱,去哪里呢?历史上遗留的民防纳凉工程貌似不错,不过阴冷潮湿灯光昏暗霉味刺鼻,也是每年市民的槽点。从今年起,南京一部分防空洞开始亮化改造,加配灯光,贴上瓷砖,甚至加装免费WIFI,还有除湿器饮水机电视机和洗手间,一下子,记忆里的黑黢黢的防空洞高大上了起来。  

  我们去鸡鸣寺旁的北极岩防空洞采访时,几个老大爷说,贴点地砖粉下墙壁,花不了多少钱,但给人的感觉就好得多。一些年轻游客则对wifi的出现十分惊喜,本来考虑到洞里没信号,休息一下就得走,现在反倒想多待会儿,把这当个景点看了,他们的加入倒是让防空洞热闹了许多。看来稍微做一点改变,老山洞还是能给大家带来很大的幸福感的。 

  不过也有不同的声音。由于工期的原因,我们采访时菠萝山防空洞改造还没结束,本来就偏小的山洞,夹杂着装修的刺鼻味道,wifi也还没安装到位,因此开放纳凉还得等一周。一位附近的居民围着我,不断批评“装修防空洞”是面子工程,装修了也用不了。我问他,过几天装修完毕了也不能乘凉使用吗?他说,现在每个人家里都用空调,不可能有人来用的。我告诉他,在鸡鸣寺那边的防空洞,今天人就很多,菠萝山的山洞正对清凉山公园,应该不至于无人问津。他不以为然,说情况不一样,我追问,情况怎么不一样呢?他的答复是,跟你说你也不懂,呛得我哑口无言。  

  我不知道他为何对这个防空洞有这么大的抵触情绪,也无法在短暂且需要抢时效的采访中去逐一核实他的评判、预言到底对不对,更不知道这个山洞的存在和改造是不是曾给他带来过什么不便,但在采访结束的路上,我问自己,看似一片祥和的民防洞改造开放,是不是已经做到最好了?是不是充分挖掘资源、最大程度满足大家需求了?  

  如我所见,菠萝山的洞体偏小,能提供纳凉的空间有限,而今年全市仅有的十几个改造开放的防空洞,又和南京市民数量相距甚远,除了有限的几个小山洞,暑期纳凉我们能为市民做得更多吗?能让那些不得已挤在银行超市地铁的大爷大娘们,有个更好的去处吗?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