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燕农
(作者燕农,“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高校教师,专栏作者;本文系作者为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近陷入舆论漩涡的,是河北张家口市涿鹿县教育和科技局局长郝金伦辞职。
他于2013年8月出任县教科局局长,在全县教育系统内开展了一场以“三疑三探”模式为核心的改革,两年多后,部分学生家长认为教改后教师讲课不足,希望恢复到“满堂灌、题海战术、考试排名”等传统模式,并提出罢免郝金伦。日前,郝金伦辞职,涿鹿官方表示全面停止中小学“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三疑三探”是个什么东东?主要模式是将课堂教学分为四个环节: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这一教学模式的趣旨是促使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同时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勇于评价和不断反思的品质与习惯。从理念上讲,这是符合教育部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式教改的。
经过两年的改革,涿鹿县一中高考一本上线人数翻了一番。而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发源地河南西峡县,这一模式也有效实现了创新能力和升学率的比翼齐飞,三年来,地处偏远山区的西峡一高,616名学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本科上线率95%以上。因此,引得全国各地中小学观摩者众。
不能说“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十全十美。以我国学龄人口的庞大规模,不会有任何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能够赢得100%的认可。但一反传统填鸭式课堂教学的“三疑三探”式教学,绝对算得上是一种解放式的改革探索。但是,这种有益的改革探索却为何在涿鹿夭折了呢?甚至以教育局长辞职为代价?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高考作为绝对指挥棒的前提下,基础教育无论怎样改,都必须以提高分数为成功与否的标尺,尤其在县城和农村,家长支持孩子接受教育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通过高考竞争改变命运。
可是,当今“虎爸狼妈”式的教育之所以盛行,难道不是整个社会对教育的理解出了问题吗?教育的旨归,不是重点大学的一纸文凭,而是培育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独立的思想与科学的认知。然而,现今关于教育理念的解读、宣传与普及,较之于蔡元培、陶行知时期,已经成了一块明显的短板。偏激的诉求之下,任何改变只要触及了“唯分数论”,都会遭遇一定的抵触。
而另一方面,“三疑三探”模式虽然让部分优秀学生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一些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却不够适应,尤其是一些成绩本来就落后的学生,成绩提高不明显,因而遭到家长质疑。同时,“三疑三探”模式也几何倍数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因而一些老师也怨言颇多。多方的不满形成合力,阻断了改革之路。
那么,是不是说类似的教改就不可能成功呢?事实上,基层的改革探索者往往受争议,因为改革表现为破旧立新,新旧观念难免发生碰撞。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也曾力求彻底改革教育,但五年间从踌躇满志到疲惫不堪,最终他得出的方法论是:像教改这样的大事,一定要兼顾犀利与温和两个方面。
其实,涿鹿教改可能也是一样的问题:它不是一个坏的方案,也许只是犀利有余而温和不足。如果照顾到上述种种社会心理,多一些耐心和论证,在每所学校先行开设实验班,交给家长和学生自主选择,待改革红利被普遍认可后再推广;或者如郝金伦辞职后的建议,给想上传统课程的学生们组织最好的老师,各取所需……涿鹿教改或许不会无疾而终。
涿鹿教改虽然失败了,但其中反映出来的种种问题、社会各界的心态,却值得教育界诸君细细品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果能以后的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参考或帮助,那么,涿鹿教改也可以说“虽败犹荣”了。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