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未来书》:真信仰者犹如一本翻开的书

2016年07月13日 09:27:37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李继锋

  (作者李继锋,资深纪录片撰稿人、江苏省委党校党史党建部教授;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六集文献纪录片《致未来书》在今年七一前后播出,恰逢其时。

  中国共产党诞生迄今已95年,在近一个世纪中,屡屡遭遇惊涛骇浪,可谓阅尽世间沧桑。从工农运动到武装斗争、从城市到乡村、从在野到执政、从战争到和平、从革命到建设、从封闭到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贫困到富裕, 中国社会林林总总的大转变,中国共产党人都是引导者、参与者与领导者,这已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弹指一挥间,建党已近百年,对帝制时代一个短命的王朝来说,已足够完成一个称之为历史周期律的轮回,然而中国共产党人却有如此强悍的意志和充沛的动力,继续引领中国前行,中国进步之快速同样早已轰动世界,令人惊叹。

  如何解读这一既是历史又是现实的现象,不同的人自有不同的解读,江苏广电纪录片创作中心的创作者们,通过纪录片《致未来书》,也在给出作为纪录片人的一份解读,并将其理解和感悟传导给亿万观众。

  纪录片《致未来书》的创作是一件艰难的工作,因为这部片子中的主人公是雨花台烈士群体,他们早在新中国建立之前就已经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无从直接叙述其参与革命的心路历程。《致未来书》的创作还称得上是一件异常艰难的工作,不仅因为著名烈士,如恽代英、邓中夏等的革命事迹已广为人知,还因为数年前,他们这个团队就已经制作过一部五集的历史纪录片《雨花台》。同样的主题,借助已知的很少资料,却要超越以前的作品,对追求创新的纪录片人来说是很忌讳的事。

  显然,《致未来书》的创作团队有着专业化的素养,也有着强烈的使命感。

  他们致力于让熟悉的题材陌生化,致力于用烈士的细节故事打动观众。而片中涉及到的50多位烈士人物细节的重新发现又谈何容易。他们奔赴近20个省份,行程达4万多公里,苦苦寻觅,还远赴俄罗斯、美国,去查找烈士留下的文献、档案等印记,通过新的史料来呈现烈士们本来鲜活的生涯。在展开叙述的时候,为避免和以前的作品重复,他们选择了一个很别致的角度,运用烈士的遗书,并起名为《致未来书》。

(摄制组在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寻访到卷宗号为495-225-528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邓中夏档案)

  其实,并不是全新的创意,在五年前的纪录片《雨花台》中,他们已经滋生了这样的念想,并在其中一集加以运用,但不同的是,在这次六集文献纪录片《致未来书》创作中,将烈士遗书作为一个叙事的基本结构与载体,始终如一地贯穿在六集纪录片之中,产生了独特的、令人难以忘怀的语境。

  生和死是永恒的哲学命题,每一个人最终都必须面对死亡,或者心态平静,或者心存恐惧,只有在对短暂人生的深刻而痛苦的反思中,才会形成独有的人生观,并确立自己的信仰。雨花台烈士因为被囚禁的特殊经历,无一例外都在青春鼎盛的时候面对死亡,他们年轻,受过不同程度的教育,并且已经确立了共产主义的信仰,令人震撼的是,他们在生和死之间,从容选择了死亡,他们将梦想带向并不可知的未来,但却毫不怀疑自己信仰的真实而伟大。

  江苏广电纪录片创作中心制作的《致未来书》,借助烈士们遗书中感人肺腑的文字、写意性的精致画面、扣人心弦的音乐节奏和言简意赅的优美解说词给人们一个精神上的洗礼与启迪,就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讲话中所言:“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对共产党人来说,千言万语,合而言之,可归纳为十个字:做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