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熊孩子”被劝退,触痛了谁?

2016年06月17日 14:11:36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周忱

  (作者周忱,“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江苏城市频道记者;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为家长聚集在校门口申请将“熊孩子”调班)

  6月12日,南京的天气已经开始炎热,琅琊路小学威尼斯分校门口,挤满了四十多名家长,他们撑着伞,一站就是四五个钟头。这不是在排队报名或是争抢什么名额,而是在投诉一名三年级的孩子。

  这个时候,孩子的父亲还在开着出租车,穿梭于街头。一个人要应付四十个人,实在有点无力,他只能选择逃避和沉默。

  他和爱人都是出租车司机,家中生养了三个孩子,为了生存,他们无法停歇下来。他没有想到,老二会给这个家庭惹来这么大的麻烦。打架、咬人、攻击他人甚至辱骂老师,所有不好的事情都在老二的身上发生了。

  而这一切带来的后果就是,四十名同学的家长联名要求他退学或者转班。

  四十名家长表情凝重,一想到自己孩子曾经受到过的伤害,看着孩子没有愈合的伤口,眼眶里的泪水就止不住往下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为人父母,谁不想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谁会希望班上会有一个经常攻击他人的“熊孩子”?同样为人父母,这些家长的诉求我很能理解,我尽量多对他们做一些采访,让更多人有机会去倾诉。

  家长们不知道,九年义务教育,谁都没有权力劝退一名只有十岁的孩子。他们也没有心思去想象,如果所有孩子都调班了,“熊孩子”怎么办,这是他这个年纪无法承受的痛。

  女校长落泪了,眼前的问题太棘手,作为一个教育者,她无法辜负任何一方。一遍遍的沟通劝说已经没了作用,家长们的情绪无法得到控制。唯一的办法就是,学校多做一点,再多做一点。老师可以不计回报的去陪读,从早到晚,在“熊孩子”身旁一步不离。也许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被抛弃,其他家长才能安心。

  采访的间隙,我见到了孩子,这个被贴上“多动症”标签的孩子其实没有与众不同之处,他喜欢不停地与同学们交流,同学们也并没有排斥他。站在不远处,我甚至听到了他们的笑声。

  孩子也许不知道,校门口正在发生着可能影响他一辈子命运的事情。但愿他少不更事,永远也看不到这一幕。

  “熊孩子”不可能被劝退,也不会调班,家长们就把矛头都指向了熊孩子的父亲:养不教,父之过,发生了天大的事情,你为什么迟迟不肯露面?

  带着略为愤怒的心情,我拨通了孩子父亲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有点出乎意料,这是一个朴实甚至有点胆怯的声音,他说自己不是不想去面对,而是只能选择回避。家长们为了获得儿子顽劣的证据,曾经不止一次到班级里故意挑逗孩子,让他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并把这些行为拍摄下来。说到这些,他说他的心在滴血,他想保护儿子,但不知道该怎么做。

  他害怕今天来到现场,发生冲突后,会对儿子造成更深的伤害。

  这个中年男子承认,他在家庭教育上面确实有问题,对儿子的关爱和付出太少。暑假他愿意放弃所有的工作,回家陪伴孩子。孩子需要家长的陪伴,也需要心理的疏通,我提出给孩子找个心理医生,父亲答应了,但是过了一会儿他打来电话说,不想再麻烦我们,因为他在广播里听到了关于孩子的新闻,新闻里采访了心理专家,要做的事他一笔一划记下来了,回去就按要求执行,履行好一个父亲的责任。暂时的回避,不代表永久的懦弱。

  这几天,这则新闻的传播越来越广,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对于一个记者来讲,这本来是一件值得兴奋的事,但我却感到了惶恐和不安,我害怕媒体的过多干预会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年幼的孩子不应当成为新闻的消费品。令人欣慰的是,有一家媒体做了一项调查,有超过六成的网友不赞成劝退孩子的行为。欣慰之余,我也想到了另一部分家长的心情,维护“熊孩子”的利益,不应该只是法治之下的“硬碰硬”,更需要正能量的解决方案,去纾解那部分家长心中的愁绪。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