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时评:“研究生之死”拷问现代高校师生关系

2016年05月30日 15:55:33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西坡

  (作者西坡,“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知名时事评论人;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名研二学生死在导师参股的化工厂里:5月23日15时左右,上海青浦区焦耳蜡业有限公司厂房发生爆炸,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14级研究生李鹏是三名遇难者之一。焦耳蜡业是李鹏导师张建雨持股的化工厂;李鹏的同学怀疑,李鹏很有可能是因参与中试放大实验遇难,而该实验在没有导师指导的情况下,按理研究生不能独自承担。

  事发后华东理工大学回应称,学校在2007年就明确要求教师不允许在校外企业兼职、开公司,所以校方对张建雨在校外开公司一事完全不知情。

  但据媒体调查,张建雨开公司相当高调。焦耳蜡业成立于1997年,在一本叫《赢在追求卓越》的书籍中,张建雨是“12位成功企业家”之一。张建雨在校内并不掩饰开办企业的事实,相反常常安排学生参与相关商业研究,甚至要求学生接待客户。因此校方的“不知情”,只能让人怀疑其禁止教师开公司的规定只是具文而已。

  如果说学校对老师开公司全不知情,难道学生也都不了解学校规定?还是说学生都乐于参与导师的商业活动?事实并非如此。李鹏常向同学抱怨却无可奈何,同学也只能感叹他“怎么遇到这样的导师”。

  研究生在导师手底下做廉价劳动力,敢怒不敢言,这在国内并非一人、一校的个别案例,而是普遍现象。学生管导师叫“老板”,便是一个佐证。

  其实很多时候,高校师生关系还不如职场雇佣关系。职场还可以“合则来不合则去”,可以相对平等地进行薪资谈判,可没几个研究生敢轻易开罪导师,更别说公开举报导师的违规行为。如果一个学生敢跟自己导师闹翻,其他导师也会将他视为另类。

  高校学术圈是一个讲人情的封闭小社会,导师是绝对强势的一方。因为导师手里掌握着学生的奖学金评选、论文发表和毕业等攸关前途的大事,学生可以反制的手段却微乎其微。大部分人只能祈求导师开明,有追求的人也只能抱着“媳妇熬成婆”的心态熬过这几年。

  一个学生读完硕士博士博士后,终于翻身成为导师,悲剧却没有结束。故事进入新的循环,原来的受虐者成为新的施虐者,这种轮回用传统的学徒关系来作比喻或许更为恰当,有论者干脆称学生是导师的“奴工”。在这个新闻的跟帖中,还有网友说自己要帮导师接送小孩,陪小孩上兴趣班,堪称保姆。

  现代师生关系沦落为人身隶属的传统师徒关系,源于各高校和教育部门长期以来对此坐视不理。从全局扭转风气非一日之功,但只有认识到问题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从短期来讲,能否找到一种方法让学生可以对导师的过当要求说不而不担心报复,考验相关方面有无解决问题的诚意。比如,被学生举报且经查实的导师能否得到足够严厉的惩罚,举报的学生能够得到妥善的安置?

  李鹏的死亡,只是扭曲的高校师生关系中发生的一个极端案例。对这一案件来说,已被刑拘的张建雨必须付出法律要求的代价,同时要查清学校是否已尽到监管义务。而从这一案件出发,应该反省当前的高校师生关系,并做出必要的制度改进。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