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时评:杨绛刷屏又如何 套路里面可以有真诚

2016年05月26日 15:59:42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土土绒

  (作者土土绒,荔枝网及“荔枝新闻”编辑;本文系作者为“荔枝网”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想必大家都已经被杨绛先生的去世刷屏了,想必大家也都知道某些刷屏的句子根本不是杨先生所写了,想必大家也已经从满怀热情的转发中冷静下来、想想自己这么做是不是有点low了,毕竟新的一波舆论没读过杨绛却来点蜡烛你要脸吗?已经上来了。

  其实,我至今没有转发一篇关于杨绛先生去世的文章,并不是因为我高大上,也不是因为我有个性,只是纯粹的反应慢而已。或者说我还有点懵:怎么办?老成凋零,女先生又走了一个!——但无论我做什么都不能改变这个事实,所以我就什么都没做。

  但是,像我这么反应慢的显然不值得夸耀,所以及时地转发文章、点起蜡烛,才是正常人的正常反应。那么,朋友圈里跟风刷屏是不是就是“假、就是装叉呢?——也不用这么苛刻。首先我相信很多人多少都读过一些杨绛先生的东西的,毕竟她的文章通俗易懂,读起来并不累。其次,就算真的没读过,好吧,确实是有那么一点“刻奇”了。可是,这个社会,谁不在“装”呢?不是在这里,就是在那里。每个人都在打造自己的个人形象,每个人都在展现自己的文化人格。就像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人人都有的,你看到一个丑姑娘穿衣打扮、涂脂抹粉,你也不忍心制止她吧?就算她的化妆技术太差、搭配技巧根本没有,我们善意地提醒一下或者默默地叹息一下就好了,又何必公开地嘲笑呢?无伤大雅的小心思,我们就握手言和吧。

  很多年以前——后退,我要开始暴露年龄了!——舆论界有个长盛不衰的话题,叫做附庸风雅是不是一种错。报纸专栏啦、电视节目啦、各种辩论赛啦(那会儿网络还不普及),没事就把这个话题拿出来说说。现在虽然不流行了,但问题是一样的,都反应了大家文化上的焦虑和不自信。为此,张远山先生还写过一本书就叫《永远的风花雪月,永远的附庸风雅》。“人类天生喜欢附庸风雅,正如人类天生追求幸福生活。”但幸福的生活总是罕见的,正如风雅也是一样的珍稀。不可能人人都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或者个个都精通琴棋书画。“有了附庸风雅,人类的情操才真正升华起来。”附庸风雅虽然不是特别好,但至少是一种正向的追求,说明他觉得有文化是好的、读书多是好的,总比唾弃知识、大骂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的强吧?

  这个社会,对于文化本身的关注已经太少了,大多数人关注的都是文化可能带来的经济价值。现在,有一个机会让人们从段子和成功学中抬起头来,瞄一眼文学,看一段历史,并假装置身其中,不也是一种好的可能性吗?假如一个人忙于挣钱养家,实在没时间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又何必不允许他“装”一次呢?然啦,如果由一次跟风转发为契机,进而好好地读几本杨绛先生的书,又以此为圆心,对其它文学作品或历史研究产生兴趣并扩大阅读范围……那就更好了!

  只不过,要警惕的是,在互联网时代,“装叉的成本已经大大低于当年的附庸风雅——后退,我又要暴露年龄了!——在过去,人们至少还要背两首海子的诗,挂几副复制的书画,或者学学下围棋。而现在,一切都简化到不能再简化,一个简单的“转发”就解决所有问题,甚至连转发的内文都不必要看!这样收获的文化满足感太具欺骗性,原本只是想对别人展示自己的形象,一不小心自己也被这幻想所骗、以为转发了就等于自己真的了解了,进而产生某种我已经不需要再学了的幻觉,那就太糟糕了。无论如何,附庸风雅或者装叉都是一种无奈之举,最好的情况当然还是踏踏实实读书、诚诚恳恳交流。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