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时评:清明的复调

2016年04月04日 09:47:36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俞香顺

  (作者俞香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清明未到,我就已经在朋友圈看到探讨清明祭祀习俗的文章了。我的朋友在转发文章的时候,用四个字提炼了他对清明祭祀的看法:心到神知。我凛然一惊,被丫捷足先登了,若再用就是拾人牙慧了,于是只能换个角度,自觉规避朋友圈的同类文章。清明是古老的,一点都不“young”;我更想说的是,清明是复调的,一点都不“simple”。

  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同时具有节日身份的只有清明,这是清明的复调体现之一。节气的清明先秦时候就有了,节日的清明则是唐代才定型的,清明节日只是清明节气这一时段中的一个“点”。节气是中国古人从对天象、农业的长期观察中总结出来的。清明时节,“气清景明”,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候。这个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畅茂,农业上开始忙于春耕春种。江南有农谚这样形容清明:“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

  在清明节产生以前,有上巳节、寒食节两节,和清明节在时间上前后衔接,在民俗方面也有诸多重叠。上巳节是三月三日,这一天古人会在水边举行一些祭礼,后来祭礼活动渐渐演变成了游乐活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写的就是上巳节的文人活动,杜甫的《丽人行》开头就是“三月三日天气新”。与清明节关系更为密切的是寒食。寒食是冬至后一百五日,有冷食、禁火的习俗,故又称“冷节”、“禁烟节”。寒食之后两天是清明,两个节日蝉联;唐代寒食是重要的节日,清明也成为兴起的独立节日。后代,清明、寒食渐渐混同,清明往往掩盖了寒食,上巳节也少有人知,于是,清明节成了春天里最重要的节日。

  清明时节,春和景明、惠风和畅,春天的生机经过酝酿、孵育已经全然释放,最适合郊游、踏青。同时,清明时节天气变化剧烈,乍暖还寒、冷雨飘洒。清明的“双面”性质引发的也是“双重”情绪,欣悲俱集。这是清明的复调体现之二。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浇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共时性地展现了桐花、艳杏、缃桃的交映生姿;这是一幅典型的“仕女游春”图,是清明时节之“欣”。现在,旅行社往往也会抓住商机,推出清明小长假的路线。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清明时节之“悲”;清明节的祭扫风俗更为这一时节渲染了悲凉情调。

  清明节具有丰富的民俗内涵,是民众“慎终追远”、祭祀先人的民俗节日;但是,清明节的确立和清明节的活动,国家意志却从未缺席。这是清明的复调体现之三。古代“钻木取火”,寒食期间禁火,清明日则改用新火,这往往是一项朝廷仪典。唐宋时期,国家仪典的改火既有原始社会火崇拜的孑遗,也有顺应天时,复始新生、昌明盛大的现实期许;赐火既是皇恩浩荡,也是强化君权、秩序之举。唐代有一首著名的绝句,韩翃《寒食》:“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说的就是赐火。

  建国后,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经历了中断、冲击。20066月,国务院发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把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七夕、重阳等节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200811日起,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被正式纳入法定假日行列。这也体现了国家弘扬传统文化、增进民族认同的决心。就在我敲击键盘的时候,我又收到了家长QQ群的消息:“家长您好!清明期间请带着孩子参与中国文明网‘网上祭先烈’活动,在网上向先贤先烈鞠躬献花、抒写感言寄语。”

  虽然我们已经由农耕时代发展到信息时代,但是,历史文化、民族心理有其延续性;清明等传统节日对于加强家庭建设、社会建设、民族认同、文化认同都具有重要意义。清明节具有庄重的特点,但在这个恶俗的时代也未能免于被娱乐化和过度消费,这是清明的复调体现之四。传统的七夕节,已经被商家炒作成了中国的“情人节”;清明节的“兄弟”节日上巳节刚刚过去,又有人说,上巳节才是中国的“情人节”。清明节有“基因缺陷”,大概无论如何不能被称之为“情人节”;可是,确实已经有在这一天给故去的亲人烧“情人”的。从前,清明祭祀是“薄奠”,烧点纸钱,聊表心意而已。现在,发展到烧车子、烧别墅、烧LV、烧AV……祭品的种类繁多,直让人眼花缭乱。

  清明节的两大主题,一是祭祀,一是踏青。关于祭祀,我要呼应一下开头我提到的朋友所言,“心到神知”、文明祭祀。关于踏青,我想说,整个的清明时段都是佳日,何必扎堆挤在清明假日?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