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班记者每周手记:恶劣天气里的采访之道

2016年01月22日 10:43:33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王超

  (作者王超,江苏广电城市频道记者;本文系作者为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世纪寒潮”如约而至,很难想象江南一带的最低温度可以逼近零下十度。我相信很多人,这个周末一定是选择宅在家里,吹着暖风,在朋友圈里欣赏雪景。然而记者们却依然要奔走在采访的道路上。天气越是恶劣,新闻事件就会越多,观众们想要了解的信息就越广泛,这就要求记者们付出比平常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然后光靠这亮点还远远不够,在严寒或者酷暑中顺利地完成采访,有时候要需要“借势”和“示弱”。

  坐拖拉机爬紫金山

  去年冬天,南京也飘过一场雪,市区里没几分钟雪就融化了,紫金山上却是一片银装。市民王先生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非要连夜带着家人去山顶看雪景,结果天黑路滑,车子冲出了山路,掉进了树林里。人没事儿,车子卡在了两棵树中间。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接到了这个新闻线索,决定上山去拍摄第一现场。哪知山路太滑,普通的轿车根本没办法行驶,如果步行,可能要走两三个小时。正当我们打算放弃的时候,我看见一辆大马力的拖拉机开了过来。我招手,司机诧异地看了我一眼,停下车。我说我们要去山顶,能把我们带上去吗,他点头同意。

  半个小时之后,我们霸气地坐着拖拉机到了紫金山的顶部,顺利地找到了那辆冲出山路的车。王先生见到我们的架势,有点吓到了。他心里一定在想,记者们真的太拼了。我们想采访,王先生不同意,后来我们才知道,他是一名公务员,担心采访会对他造成不好的影响。我说,你也看到了,为了来报道这个事情,我们三个人挤在拖拉机的驾驶室里,你也体谅一下我们的工作吧。

  劝了好一阵子,他终于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对于观众而言,这是一条很有趣的新闻,对王先生而言,这是一次悲催的赏雪经历。我在想,如果我们遇不到那辆拖拉机,就不会有人知道,在雪夜,会有人开车上山看风景,并且差点掉下山。在外人看来,这或许是个巧合,其实这是记者的生存之道,他们必须洞悉周围的一切,并且懂得借用别人的力量。这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智慧。

  在工地中暑了

  去年夏天,有几天的温度连续超过40,我们接到一个观众的投诉说,一家工地中午都不停工,连续不断地作业,周围的居民都意见很大。于是临近中午的时候,我们赶到了工地附近。见到有记者来,工人们直接关上了大门,我和摄像,还有一群愤怒的居民,就暴晒在阳光下。

  我们只好先采访完居民,半个小时之后,工地的大门还是紧紧关着。没有别的办法只有等,午后的气温越来越高,我和摄像都已经满头大汗,又过了半个小时,我终于撑不住了,眼前总是一阵阵发黑,我意识到我中暑了,蹲坐在地上。居民们见到我如此情景,用力地敲门,大声喊着,记者要晕倒了。

  里面的人意识到情况不对,赶紧开门,把我扶到一间有空调的简易房里。拿来了水,让我休息。过了一会儿,我感觉身体好多了,就喊着要找他们工地的负责人。他来了之后,我说,我要采访你。他有点不好意思,然后说,你都中暑了,今天你有什么要求我都答应你。我说,我没有要求,是这些居民要求你们按规定施工,不要干扰他们的正常生活。

  前段时间我和几个同事想买房子,巧合的是,中介的人带着我们来到了那片工地,如今已经是高楼平地起。我笑着说,我不想看这里的房子,这里的回忆太不美好了。他们问我怎么回事,我说,这是个秘密。其实工作中我最不想把脆弱的一面展示出来,偏偏有时候身体不争气,庆幸的是,“示弱”很容易博得别人的同情,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以柔克刚”吧。

  记者也会很脆弱

  很多人都觉得记者是“刀枪不入”的,其实他们私下里和平常人一样,他们的身体也会有不舒服的时候,他们的情绪也会有不稳定的时候。平日里,他们看似百毒不侵,私下里他们也会很脆弱。

  承认自己的脆弱很难,所以我们更愿意借助别人的力量推动事件的发展,我们也可以用变通的方式,让别人理解我们的难处。这就是记者在恶劣天气里的采访之道,这或许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存之道。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