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班记者每周手记:冬天里两件温暖的事

2015年11月27日 10:15:21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王超

  (作者王超,江苏广电城市频道记者;本文系作者为“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温暖是一个很多面的词汇,既可以做形容词,又可以做动词;既能表现自然界的天气,也能描绘人的感受。冬天来临,这周我想讲述的是两件关于“捐助”的故事,这两个故事都曾经感动过我很长时间,每次想起,内心都会感受到温暖和力量。

  卖房帮助白血病男孩

  几年前,得绝症求助媒体似乎是非常可行的办法,一般情况下,经过媒体的报道,都会有大量的观众捐款捐物,帮助那些患病者度过难关。如今,网络越来越发达,捐款的手段和通道也越来越丰富,但“诈捐”事件却屡屡上演。这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面对捐款的求助信息,人们变得不再那么深信不疑。哪怕是捐一元钱,都要核实求助者的情况是否真实。

  我要讲述的这个人,20几岁,一个在南京打工的女孩儿,要卖房子帮助素未谋面的白血病患者。有一天晚上,我在栏目的热线里,看到了她的求助,她想通过我们帮她把房子卖了,我第一感觉是这个人一定是想出名想疯了。后来她拿来了房产证,身份证,也透过我们的镜头对所有的观众说,她要尽快把房子卖掉。

  她和男孩在网上认识,尽管男孩身患白血病,但她被他的乐观吸引,开始四处帮他筹钱治病。很多观众都质疑她的动机,也根本没有人回应她卖房子的信息。节目播出几天以后的一个早上,她给我电话说,那个男孩的病更严重了,但是账户里快没钱了,她很着急,边说边哭。第二天,她坐车去了北京,带上了自己所有的积蓄。

  又过了一个星期,我看她的微博,上面说,男孩儿走了。我安慰她说,你已经尽力。她回复我说,她跟着男孩的父母去他们老家参加了葬礼。我问她说,你有什么遗憾。她说,房子没卖出去,如果有了那笔钱,男孩可能就会多撑一段时间。

  尽管我是记者,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都以为她卖房子帮助一个陌生人是刻意炒作。直到她去北京陪男孩度过最后的时光,直到知道她去参加了男孩的葬礼,我才意识到,或许她是真的想帮助男孩。这看起来很疯狂,也让我开始重新思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情感,竟然可以这样快速而又冲动。原来这世界上,真的会有人愿意不计后果地去帮助另一个人。

  把捐款转捐给别人

  家住在南京的一个姑娘,我记不得她的名字了,和男友还没结婚,就患上了癌症。她的男友在网上发了帖子,后来有报纸报道了这件事,她们得到了几万元的捐助。不幸的是,这个姑娘的病情实在太重,医生也没有办法。她联系上我们,说要把这笔钱退还给那些参与捐助的人。

  我见到她的时候,她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说话的力气都快没有了。她给我讲述和男友的相识,讲她从小没有父母的遭遇,讲在她临走前,要把这笔捐款还给那些爱心人士。她的男友一直在门外哭,我问他:“你们确定要这样做吗?”他回答说,这是她的愿望,他希望我们能帮她完成这个遗愿。

  捐款的人太多,想把钱一笔一笔退回去太困难。后来我和他们商量,不如直接把钱全都捐给红十字会,再去帮助需要的人。他们答应了,在我们的协调下,手续很快就办好了。没过一个星期,姑娘的男友发来短信,只有三个字:“她走了。”我回复说:“希望她一路走好。”

  后来我一直和红十字会保持联系,我想知道这笔钱的去向,有一天工作人员告诉我,钱捐给了一对儿农村夫妻,他们用这笔钱为早产且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完成了手术。看到这个结果,我想那位姑娘一定也会安心。人和人之间最质朴的感情不就应该这样吗?我得到别人的帮助,同时也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在情理上讲,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然而现实中,却只是一个理想。

  每个人都渴望温暖

  在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排斥一切救助和捐款的消息,从来没有给过路边的乞讨者钱,也从来不看媒体呼吁捐款的报道,我总觉得这些事情并不是我们这些平凡的公民应该做的。发生了这两件事情之后,我逐渐理解那些求助者,也慢慢接受各种各样的募捐信息。

  抛开责任不谈,不管是捐助者还是求助者,他们内心渴求的不过就是一点温暖。你帮住了别人,别人会感激你,别人得到你的支持,他就会感受到温暖。有了温暖,也就有了希望,我们才能战胜那么多不可能。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