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时评:拿什么拯救缺睡的孩子们?

2015年11月17日 14:50:29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王舒成

  (作者王舒成,“荔枝时评”特约评论员,扬州中学教师;本文系作者为“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教育的坏消息又一次传来:1110日,河南南阳十五岁少年因写作业至半夜而导致猝死。之前则是衡水二中连续发生的学生坠楼事件。痛心之余,我越发坚定了一个曾以为是错觉的观念,即,虽然已是二十一世纪,我们的教育却还在科举时代徘徊,甚至要更糟。

  科举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士子苦读追求前途,尊奉唯考试论。何兆武先生在回忆录《上学记》里面早就说过:

  我们总有一种落后的农民意识,老想着拼命,强调‘吃大苦,耐大劳’,可是进步不能光靠这个,不然整个人类文化能进步多少?前些年我们还提过‘超英赶美’,为什么要超它?不就是它比你先进。可它为什么先进?难道英国人、美国人晚上都不睡觉?

  对中国学生来说,英国人、美国人晚上怎么睡觉,那是遥远的事,仿佛可以不管,但他们自己睡觉的时间,总是被逼着减少一分又一分。最极端的例子,是网络热传的那一幅贴在教室里的标语: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然长眠。从哲学的角度说,后半句并不错;可是从现实的角度说,睡眠是正常人生活的必需品,乃至是一种享受。这何必二字,蛮横得毫无道理,缺乏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以睡眠为由,说中国学生还没有脱离科举时代那种扭曲的处于蒙昧中的畸形努力状态,大概不为过。

  然而有时候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这壁厢你在批判吃苦,那壁厢种种颂扬吃苦的奇葩言论扑面而来,令人啼笑皆非。比较低级的,如捏造哈佛大学图书馆的标语。这种将自己的特有爱好(贴标语)通过Chinglish国际化至友邦的行为,也算是中国人文化输出的巧妙方式。高级一点的,指出国外的精英子弟们上的都是私营学校,远远苦过那里的公办学校,结论是,人外国人也吃苦呀。白眼之外的意思,是中国人有什么理由不吃苦!

  这话的前半截有点道理。我的一个学生,到美国去念本科,回来告诉我说,包里总是塞一条毯子,以便在什么可以躺下的地方倒头就睡。美国的大学生就能这么欠觉!问她干什么了?大量的课程、阅读和论文不论,还在筹备一个需要很多资金的公益项目,没法睡,但也快乐得很!这样的欠觉,和她在国内读高中做数学题到半夜有很大的区别。

  拿大学生和高中生比,确实不太公平,据转述,那边的高中生为了进好大学也得拼命学习,可是课程设置、考试内容和考察方式和国内大不相同(比如对中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看重,对一技之长的看重)。

  这就牵涉到第二个问题:关键还不在于我们的孩子应不应该为了学业吃苦,而在于牺牲那么多时间精力和健康所吃的苦其实含金量真的不高。拿本人执教的语文学科来说,所有的文学鉴赏题在答案层面都被固定化、标准化为几个点,学生在里边所真正体现的阅读素养和鉴赏能力少之又少。更不用说加上其他学科——多少难题怪题,多少重复训练,多少白如雪片的试卷,熬白了多少漫漫长夜。中国人有什么理由吃这么烂的苦?

  何以至此?这几乎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难题。为公平起见,以下表述排名不分先后:

  因为就业的困难和择业目光的执着(比如稳定、铁饭碗、收入、社会地位等),家长被生存焦虑困扰,寄望于学校和成绩。

  几乎是被未经调查的民意裹挟,学校身不由己走上批量化操作的应试道路,因为这条路最为简单快捷,数字醒目,易于汇报和宣传。

  忽然之间,家长发现孩子的觉不够睡了,进而因为孩子的健康产生了新的、眼前的焦虑……

  孩子睡眠的缺失其实是家长、学校和社会这几方面共谋的结果。最后,这几方面都异口同声地说:我也没办法啊!孩子的精力和努力,孩子的成就和自豪感,孩子存在的意义,完全被考试这条简单、直观而粗暴的杠杆单一化、标准化和功利化了。

  从救救孩子的角度来说,以上每个方面讲没办法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每个方面都该在自己的领域里尽可能找到合适的办法——无论是细微的教学教法、人文关怀还是宏观的制度设计。有学校曾经短信提醒任课老师,请老师注意上课有很多睡觉的学生。学生上课睡觉是因为老师教得枯燥不得法吗?可能是。但如果每节课都有人睡,则更有可能是前一天作业过多导致学生没睡好。这样的短信提醒远不如从学科调配的层面控制好作业量来得科学和大气。

  还孩子以睡眠和幸福,是基于超越世俗利益考量的合乎人性的理由。因为教育诚如黑格尔论述真理:它不只是眼前盛开的花朵,它还是从花蕾到盛开的全过程。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