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0月10日,交通部发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征求意见稿,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意见。为响应交通部号召,我们也邀约了几位来自不同行业关注专车改革的评论人士,在仔细研读征集意见稿的基础上,就其中某些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下一篇针对其中“私家车准入门槛”部分。
文/马青
(作者马青,“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南京广播电视集团首席主持人;本文系作者为江苏网络电视台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10月10日,交通部发布两个文件的征求意见稿,一个是关于出租车改革的,一个是关于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的经营规范。我们把第二份文件称为为“专车”正名。可事实上,如果仔细阅读一下相关规定,以及交通运输部相关人士的解读,就会发现我们太一厢情愿。
我们先来搞清楚概念。在讨论意见稿时,我们频繁使用的“专车”这个概念并非现实生活中的“专车”,当你打开一个叫车软件的时候,里面除了“专车”,还有“快车”和“顺风车”,这是软件商根据接入司机的车辆和经营模式的不同,做出的不同划定。我们在讨论意见稿时使用的“专车”,应该是包括“专车、快车和顺风车”这几类模式的宽泛概念。如果不做出这样的界定,那么,就等于已经将“快车”和“顺风车”这两种形态排除在外了。但事实上无论如何,我们都有必要把已经享受到的这两种服务形态拉回到讨论的范畴。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讨论的专车服务,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共享租车服务,它可能是价格较贵、服务周到的高档专车,也可能是价格平民、快捷便利的低端车,还可能是上下班顺路搭客的顺风车,也不排除以后会有更多的细分,市场能提供怎样的服务,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而服务的提供者分成两层,第一层是信息平台,即软件经营者,他们为司机端和用户端提供了信息交换的场地。第二层是司机,他们驾驶着自己的车辆接入信息平台,接受这个平台的审核认定与管理。目前有调查显示90%左右的专车司机是兼职营运。
当然,市场中也有租车公司既提供车辆司机,也提供信息平台。如果暂时忘记出租车公司都需要政府给牌照这件事,那么,我们会以为,这样的所谓专车公司只是一个使用了自创打车软件的出租车公司。Bingo!这正是讨论意见稿中的“网络预约出租车”给出的概念。
按照意见稿的规定,私车家禁止接入专车平台,禁止以拼车、顺风车名义提供运营服务。也就是说,目前90%的专车司机要么把车子变更成营运车辆——八年即报废,而且改行当专职的出租车司机,要么,就只能该干嘛干嘛去。也就是说,甭管现在的市场服务模式已进展到哪一步,管理者的思维仍然顽固地坚守着前互联网时代的老规矩。哦,这么说可能也不公平,至少,意见稿中已经提到出租车公司的牌照改为有限期内无偿使用了。但是,这也只能说,是给现有的出租车公司一颗糖,而并不打算改变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
按照意见稿,“申请从事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的,应当根据经营区域向相应的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并且为经营资质提出了各种条件,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意思是,本来叫车软件只提供一个信息整合的平台,建这个平台并不需要申报审批,但是,一旦他们的定位不只是提供信息,还要提供车辆和司机,他们就必须经营审批,获得许可。
按照意见稿,网络预约专车只是现有出租车的补充,所以价格和服务都要体现差异化。我十分困惑的是,如果巡游出租车也允许使用叫车软件,那么,为什么专车价格就一定要高于出租车呢?如果非要说,是因为车型不同,高档车高档价的话,那么,出租车也有高档车型,难道这意思是,以后在街上巡游的出租车都不准使用网络叫车服务?
所谓网络预约出租车,听上去就十分有趣,在有网络预约之前,已经有电话预约服务。为什么从来没人想过,我们要把电话预约出租车和其他出租车分开经营分开管理呢?因为是巡游还是预约,根本就不是矛盾的焦点啊。问题的本质,其实是现有的出租车管理模式,包括相关法律,都已经跟不上如潮水般汹涌而至的网络专车模式。
好吧,一定有人在讲安全。我们就不说,这究竟有解无解这么高深的话题,单说我今天遇到的一件事,我在滴滴上叫了一辆出租车,然后司机给我打电话,告诉我他开的是自己的私车,让我不要担心,放心乘坐。我坐上去后问是怎么回事,司机说,他和他的朋友一人开出租,一人开私车,共用这个出租车的叫车信息。他说,没办法,这都是给逼的。我第一次听说还可以这样,一辆私家车既不做专车,也不做快车,而是直接成为出租车的影子。
当你试图堵住一个出口的时候,一定有另一个你料不到的出口又开在了别处。当出口多到你堵不胜堵的时候,安全问题并不会消失,只会以新的方式出现。
这份意见稿,只是试图以将互联网专车套进现有的出租车管理模式之下,它究竟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回避问题呢?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