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时评——北大清华互撕应该更有战斗力些

2015年06月29日 00:00:00 | 来源:江苏网络电视台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昨天上午,北大清华四川招生组微博互撕看呆网友。尽管两校微博现已全部删除,然而名校互撕的精彩桥段却已深深的存在众人脑海里。 

  名校为争抢生源互撕,有人说是手段极端斯文扫地,有人说是争夺优质资源可以理解。对此,我们分别邀请参与招生工作多年的高校老师,和曾经被两校争取过的高分考生,来聊聊对于此事的看法。 

  以下,是第二篇。 

  文/宋三金 

  (作者宋三金,“荔枝时评”特约评论员,北京大学07级本科毕业生,现从事媒体工作;本文系作者为江苏网络电视台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为清华北大四川招生组微博对撕) 

  北大清华对各省高考高分考生的争夺历来很激烈,两校的学生大多都有所了解,并不觉得是新鲜事。今年两校四川招生组闹的比较“不愉快”,应该说也是一年一度在各个省份都会上演的规定动作。但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标杆的两校,将私下竞争委于公共舆论,的确有些不妥。往大了说,是很没有修养和职业操守的行为,但也仅此而已。 

  笔者高考完后,也被两校招生老师征询过意愿,在校期间也认识不少招生组的高年级师兄师姐。对于他们的工作有些了解。既然事情已经发展成为社会话题,我也想谈谈自己的经历和看法。 

  教育资源是不可能均衡分配的,所以竞争不可避免。这是我们看待这个问题的根基。北大清华作为国内最著名的两所高校,又都把打造世界一流大学作为目标,两校争夺优质生源就再正常不过了,越是争夺的激烈,争夺的充分,越说明两校在招生上公开透明,没有桌下约定,也就越能充分尊重每一个高分学生的自主权。我想大部分的“学霸”,从小学到高中,可能都不止一次的经历过“被争夺”的情况。 

  在学校层面是这样,在招生组那边就更变成了一个个指标。前十名你几个我几个,省状元归你还是归我,在招生组那里就是扎扎实实的工作成果。所以两校招生组无论向考生许了什么承诺,使了什么谍战手段,只要最后兑现了,考生权益得到实现,这都是符合逻辑的。哪怕是金钱开道,我们顶多骂一句 “吃香难看”,斯文扫地。除此之外,也无需过多指责。与海外名校习惯上更接近一些的香港大学,在大陆招生时也会打出“高额奖学金”的招牌抢夺生源。 

  所以怪两校“互撕”太有辱名校头衔,怪两校“校风日下”市侩成风,怪两校“金钱开道”,把招生做成了买卖等等这些观点,作为个人好恶没有关系,用来指责两校则有点不痛不痒。 

  如果一定要说北大清华“互撕”伤了中国大学的风气,间接的也等于伤了中国人的脸面,我想是很没有道理的。两校能否为中国人长脸,看的是两校培养了多少了不起的人才,获得了多少了不起的学术成就,至少也是在世界大学的排名中占到了多靠前的位置。我想这才是国人应该真正关注和鞭挞的地方。其他的那些“面子”,大可不必放在心上。 

  面子可以不要,但里子不可不要。好学生珍贵,北大清华的教育资源同样稀缺。如果两者不能很好的匹配,既是资源浪费,更是毁人一生。大学和学生相互不了解,在短短的几天内要靠分数为学生定归宿,招生组的责任不可谓不重。 

  招生组的工作不是和学生确认录取关系那么简单。北大和清华的招生组老师,是不是真的尽到了告知,尤其是劝诫的义务?是不是真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供了合适的专业?是不是尽力去为学生争取更好的待遇和环境?能不能帮学生处理好与学校和家长的关系,以负责任的态度帮学生做出选择?还是仅仅把招生当工作,把学生的前途当业绩,把招不招的到放在第一位,而把合不合适放在一边?据笔者所了解的一些案例,很难说两校的招生组做到了上述的这些要求。 

  基于此,笔者倒是希望两校的“互撕”能更公开更有战斗力一些。两校既然是最了解彼此的对手,何不用扎实的数据和案例,披露每年招收的新生的“培养状况”?是不是当初“抢夺”来的生源,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在保证当事人隐私的前提下,让考生看清两校对新生的培养情况?这些,岂不是比“相互抹黑,相互指责”更有说服力? 

  同时,笔者也希望媒体和公众能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两校对招收新生的后续培养上,看看两校的招生组是不是为考生找到了合适的专业和培养路径,为两校的招生工作提供更有力的监督和有效的建议。这无论如何,也比围观两校“互撕”更有意义。 

  【相关评论】名校抢生源以分数为标准是急功近利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