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时评——别让数据绑架了教育

2015年06月28日 00:00:00 | 来源:江苏网络电视台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近日,各地高考分数线相继出炉,考生几家欢喜几家愁。  

  对于考生来说,高考自然是现阶段的头等大事;若放长远来看,高考到底有没有卵用?

  某网站近日发布《2015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高考状元成材率低于社会预期,似乎又是对应试教育的一次打脸。  

  对此,我们邀请了曾经的高考状元、带过无数届高考班的老师以及高校工作者,来聊聊他们对于高考的看法。  

  以下,是来稿第二篇。  

  文/王舒成  

  (作者王舒成,扬州中学老师;本文系作者为江苏网络电视台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高考发榜以后,一切都是以“数字化”的方式运行的。6月24日,江苏省高考成绩公布,学校的微信群里热闹非凡,大家习惯性地等待着官方数据。这期间不断有其他学校的喜报传来,制作精良、数据精确、语言精彩。有所学校连发三张电子版的喜报,分别播报本科率、进步最大学生名单和进步学生达本率;联系到这所学校在本市的定位,可以说是用心良苦。三年的辛勤劳作,三年的殷切期盼,三年的栉风沐雨,都在这一刻得到回馈,定格成精确到小数点之后一到两位的数据。

  不知从哪一年开始,社会、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者本人,都成了数据的追随者和膜拜者。一所学校的兴衰成败,竟也和这样的数据密切相关。以前只是升学率,后来呢,细分成一本率,二本率,优秀率,后一千名进步率……率!率!率!任何一位教育的门外汉,都可以依照数据对学校和教育者指指点点,责问:你都干了些什么?有没有把心思花在教育本身?  

  多么义正辞严!但问题是,只基于这样的数据,对“教育本身”的诘问就可以如此理直气壮、勇往直前吗?  

  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那些百分号和小数点,其实异常薄弱,本科率、清华北大人数,它们既不能在数据层面构成立体而严谨的教育情况解说,更不能反映数据里(乃至数据外)的每一个“一”,也就是教育工作者关心的每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我有个学生,毕业的时候不在本校的光荣榜上。毕业两年后的一天,她忽然在微信上冒出来找我,告诉我近况。她取得了加拿大一所大学的offer。她说,老师啊,我毕业以后就决定,一定要获得一个好学校的offer来向你汇报,否则对不住你,你是我高中最喜欢的老师啊!我当时一听险些掉泪——傻孩子,你就是什么都没有,我也会替你高兴啊!你在中学时文笔出色、文思细腻,喜欢舞蹈(偷偷开了艺术馆的门在舞台上跳),还有绘画天赋,这样的你无论走到哪所学校,都能有出色的表现,并且能快乐地感知生活,至于高考,对你来说,不过是稍显艰难的一个人生节点罢了,它完全不代表你的整个人生质态。  

  我为这个学生感到骄傲,虽然她不在那耀眼的数据里。  

  因为数据,中学教育评判现在有个很不好的模式,就是高考发榜日一到,一切就盖棺定论了。你好,是因为你的数字惊人好看;你孬,是因为你的数字上不去。直接明了,简单粗暴。  

  能不能更耐心一点呢?  

  不要忘记,走出去的学生,无论处于柱状图饼状图的哪一个位置,他们都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成长。我们的中学教育,是不是给每个人的远行,都准备好了足够优良的心态和足够充分的养料?还是说,我们在他们身上获得了数据,也就获得了终极的成功?世俗的眼睛有其浅陋之处,教育者的眼睛不能跟着蒙灰。学校同事群里说到一个成绩中游的学生,参加英语演讲比赛成绩不理想,带队的老师给她买冰激凌安慰她。这个学生后来先在央视的国际频道做主持人,最近又考取哈佛的法学博士。她的班主任至今仍为她骄傲——为那个当年就进取、要强的她,也为现在更加优秀的她。

  如果在发榜日再往后延展一百天,一千天,我是说,容我们之前的教育举措慢慢“发酵”一会儿,我们大概会有不同的感受吧。可惜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耐心和觉悟。  

  说到底,一个学生的高考成绩,多少还能昭示一点个人努力在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一所学校,如果只知道刷数据的话,大概也就和工业社会的机器无异。机器式的运作方式精致而高效,但却无视人的个性成长,只能带来异化;机器式的结果精密而整齐,却完全忽略达成这一结果的过程可能是多么枯燥乏味。所以,以后的高考发榜日,如果数据不那么热,如果学生在这样的日子多一点对往昔校园生活的追忆和感知,才是教育的大幸吧。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