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创新深度融合,南京这么干……

2024年03月07日 14:32:17 | 来源:紫金山观察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总书记说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的条件和能力。要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南京落点

  01

  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

  高水平发展新质生产力

  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江宁开发区供图

  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平台研发的功率模块拟用于国内头部车企首款电驱车型,有望2024年正式装车;

  南京大学科技园作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和主要阵地,累计孵化企业千余家;

  楚航科技的全线第五代雷达产品实现阶段性“国产化替代”,并与长城、奇瑞、零跑等30多家车企达成合作,在近20款车型上量产搭载……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培育壮大产业创新发展新动能。南京充分认清自身的禀赋优势和使命担当,发挥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把培育新质生产力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制胜招。

  02

  发挥科创资源禀赋优势

  推动产业版图提质扩容

  新质生产力,“新”在科技进步、“新”在创新驱动。南京科教资源丰富,有50余所高等院校,人才总量和密度居全国前列,高校院所、科创平台、军民融合等优势明显,全国重点实验室达23家、占江苏75%,在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2个。

  去年年末,“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公布,南京赶超华盛顿、巴黎、东京,跃升至全球第六位;

  江苏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南京连续4年居全省第一;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3报告,南京位居全国第六;

  《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南京在101个参评城市中位列第四。

  雄厚的科教资源既是南京的潜在优势,也是必须扛起的责任担当,我市将充分利用好优势,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目标,在国家和省创新布局中承担更重责任。

  03

  打通断点堵点

  及时将科创成果应用到产业上

  南京南智先进光电集成技术研究院实验室。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崔晓 摄

  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关键在于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去年以来,我市围绕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建立校地、校企和院地常态化对接机制,搭建工程化转化平台,全市有效期内高企突破1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0亿元、增长16%。

  白下高新区车联网(自动驾驶)体验站。园区供图

  为抢占智能网联汽车新赛道,白下高新区搭建秦淮区5G+智能网联示范应用先导区应用场景,完成了南京(秦淮)省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目前已完成白下高新区核心区内10.67公里的网联化改造,率先完成5G-V2X专网搭建,还与紫金山实验室合作首次成功验证5G无线回传技术,全市首批获得车辆测试牌照。

  自2020年启动应用场景工作以来,我市已累计对外发布应用场景超3000个,开放合作需求超8000个,广发“英雄帖”吸附市内外创新主体在宁集聚,精准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持续激发产业创新发展活力。

  04

  传统产业向“新”奋进

  宁创未来打造“新样板”

  南钢“JIT+C2M”智能工厂。南钢供图

  近年来,南钢不断实现技术创新,研发生产的9镍钢、耐蚀钢、止裂钢、超高强度水电用钢等产品,广泛应用于船舶及海洋工程、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制造等领域。

  钢铁、石化、汽车、电子四大支柱产业是南京经济的“基本盘”,通过深度转型升级,也可以形成新质生产力。作为国内首家成功开发锂电池隔膜料的生产企业,扬子石化2023年聚乙烯锂电池隔膜料产量同比增加15%,创历史新高。

  中国(南京)软件谷。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我市通过实施产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培育壮大“2+6+6”创新型产业集群,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2023年,全市软件业务收入达到8000亿元,智能电网业务收入突破3200亿元,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型材料等产业业务收入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在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平台,科研人员在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芯片产线上检测产品。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宁创未来,打造“新样板”。我市将聚焦第三代半导体、储能与氢能、低空经济、卫星互联网等重点方向,发挥紫金山实验室、紫金山科技城、国创中心等平台作用,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围绕未来产业育链集群,积极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应用场景和重点企业,迅速形成集聚效应。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