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四川南充的唐女士“晒离职后一口气退600多个工作群”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据陕西网白鹿视频报道,当事人介绍,自己从事商场地产设计工作,每个商场有数百个店铺,需逐个审核店铺设计图纸,因此累积了600多个群。离职后花3个半小时退完所有群,轻松了很多。
随着智能办公手段的逐步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借助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沟通日常工作。对很多人而言,“一个项目一个微信群”早已是日常工作中的常态化现象,即便很多群用完即弃。
现实中,很少有人的微信群数量能到600个之多,唐女士的600多个工作群属于相对特殊的个案,这与当事人特殊的工作性质有关。但此事引起热议背后反映的情绪却具有相当程度的普遍性。
日常工作中,多则几百个,少则几十个的工作群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耗费了人们的精力。尤其是当“99+”条群消息里偶尔掺杂几条60秒语音,当与你无关的“@所有人”“收到请回复”一遍遍出现时,显然会更加浪费精力。
信息轰炸给很多人增加了工作负担,而这种应付群消息带来的倦怠感也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诚如唐女士说的那样,“每天要随时回复信息,神经一直紧绷着。”即便不是每个群都要回复,但为了工作需要,还是得接收完这些消息。
员工每天被“指尖上的消息”支配、被精神层面的倦怠感包裹,进而开展具体工作。试想这样的场景:当你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浏览各种群消息,有时和亲友聊天也会因为手误将私密消息发到突然跳出来的工作群时,就能理解唐女士为何会有“无群一身轻”的感受了。这也是这条新闻在社交平台上引起广泛共鸣的原因所在。
而微信群的即时性又在逐渐消磨工作与生活的边界,当那条原本无比清晰的分界线——下班——被逐渐分解后,工作和生活便慢慢混淆在了一起。随着时间的延长,它逐渐侵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工作内容从“8小时之内”蔓延到了“24小时之内”,填充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人虽然与工具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沟通效率也在持续提升,但身为个体的自主性却变得越来越低。这也是唐女士花了3个半小时退完所有群后,为何会感到“轻松了很多”的缘由之一,因为她暂时摆脱了某种被规定的状态。
这种现象值得高度警惕。因为随着这类现象的持续,会有越来越多的个体被绑定和束缚在某种固有的倦怠感和情绪焦虑之中,久而久之,反而不利于正常工作的开展。
回到此事去看,“女子退600多个工作群”的新闻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显然是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这种倦怠感对自身所带来的危害,并有了一定的警惕性。某种程度上而言,唐女士的这次“逃离”可能是短暂的,在她找到下一份工作之后,或许会再次陷入类似的循环。但对其个人而言,仍不失为一件好事。
文字:祁诗
图片:北青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