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国多地高校开展学风建设活动,部分高校着重强调对学生上课不坐前排等现象的检查。一些高校明确提出,学生上课应该“坐前排”。
如此抓学风建设,效果怎么样?吸引大学生听课“前排坐”,究竟应该靠什么?
不少学生认为不应硬性规定
这些学校具体是如何规定的呢?
河南省新乡医学院督查上课考勤情况和有无不带教材、不做笔记、不提问题、不坐前排“四不”现象的情况等。
湖南省长沙理工大学引导同学主动“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带着教材来、提出问题来”。
还有一些学校设计出更加严格的规定和惩罚措施。
吉林省长春大学要求教育引导学生上下课做到“三个务必”和“三个不”:务必带教材、务必带笔本、务必前排就坐;不迟到早退、不吃东西、不玩手机等电子设备。对旷课或违反课堂纪律屡教不改者,要按照相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针对这样的规定,学生又是怎么看待的?
大学生1:我觉得没必要硬性要求,作为成年人,大学生应有自己的主观性。
大学生2:我觉得可以鼓励大学生坐在前排,但不能作为硬性要求。
大学生3:如果一个人愿意学习,不管是坐在前排还是后排,他都会去学习。所以我觉得要尊重学生的想法。
此前,有媒体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504份,都来自在校本科生。在回收的所有问卷中,65.8%的网友表示,自己身边存在“教室前排没人愿意坐”的现象;82.9%的网友都认为,教室位置的选择对听课效果有显著影响。
“要求学生坐前排”是否有效?
老师从中能起多大作用?
那么,“要求学生坐前排”的规定是否真的有效果?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采访了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涂道勇。
涂道勇:我们对校风学风建设提出一些系统要求,比如我们学院就提了学生课堂纪律的“六个严禁”和“六个必须”。
比如必须提前十分钟到课堂;严禁将餐食、宠物带入教室;必须优先前排就座听课;严禁穿拖鞋、背心、短裤进教室;必须维护课堂的精神风貌;严禁未经允许使用手机等设备;必须认真听讲、做笔记。
同学们非常支持这样的倡议,现在总体上做得非常好,会长期做下去。
对于大学生不愿意上课坐前排,还有一部分网友认为与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关。学生愿不愿意坐前排,老师起到多大作用呢?
对此,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认为:大学老师大规模增加,有些老师水平有限,表达或有欠缺;有一些基础课程比较枯燥,也是很难回避的。此外,也不能回避学生的问题,“不愿意学习的孩子怎么办?这是一些学校选择这样管理的原因,有些高职院校甚至把学生当中学生管。”
陈志文表示,如果老师足够优秀,再基础的课程也可以讲得非常有趣,这需要老师有强大的能力,尤其是面对学习习惯不好的同学。“如何能吸引到学生要靠老师的能力,还有专业课程设置、办学模式等。”
要求学生上课坐前排,固然是学风建设的一种手段,但好的教育质量和效果其实是学生和老师共同努力、双向奔赴的结果,二者缺一不可。高等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这个角度上讲,任何的懈怠现象都不应仅仅依靠一则强制性规定来解决。
教育只有努力做到内容与形式上的有收有放、教学相长,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会自主成长,实现人生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