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是山
但看山又不仅是“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在众多山岳“名山化”的过程中
有许多“名山”
虽无巍峨壮丽的面貌
却因其独特的
人文故事和历史文化著名
在江北新区
同样有诸多名山
它们见证了新区
乃至整个南京的历史变迁
承载着源远流长的千年文化
营盘山
在营盘山,可以追溯江北新区泰山街道最早的记忆。
营盘山,经考,原名“旸谷山”。清咸丰年间,清朝江北大营驻此,因此易名“营盘”。
营盘山位于六合山阳,位于泰山街道沿山大道北,如今,山体西北是蜂巢大酒店,西侧为龙之谷主题乐园,南距长江约5公里。
东西向横列于山之北坡的,是总面积4000余平方米的营盘山古墓葬遗址,属于距今5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氏族公共葬地,具有鲜明的崧泽文化特点,记录了泰山街道最早的记忆。
此处发掘的31座排列有序的墓葬出土了陶器、石器、玉器等600多件随葬品,其中占随葬品总数一半的玉器制作精细、种类繁多,是当时浓厚的玉文化特色的最好证明。
在这些文物珍品中,一具男性陶塑人面像是南京第一件人面形象的雕塑艺术品,这是5000年前的南京人在对当时的人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创作,生动反映了5000多年前南京地区父系氏族社会先民的形象,表现了原始先民的审美情趣和雕塑水平。
陶塑人面像
营盘山遗址出土龙形玉饰件
营盘山古墓葬遗址现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的发掘,不仅是江北新区乃至南京历史的重要见证,更填补了宁镇地区新石器时代古文化序列的空白。
宣化山
提及新区的寺庙,你一定会想到泰山寺吧。
泰山寺所在之地,便是宣化山。
但宣化山并非仅仅是泰山寺所居之地。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兴建的原钟材厂厂区和东门砖瓦厂大部区域,今泰来苑等住宅区所占地面,都曾是宣化山的山体。
江浦埤乘
在《江浦埤乘》记载中,我们可以想象当年宣化山之全貌:“宣化山在浦口朝宗门外,山高二十七丈,周三里,脉自六合盘城山来。下为宣化镇,山巅有泰山庙。过峡处有国门关”。
说的是宣化山呈东西向,脉接六合盘城山,下有宣化镇,而今泰山寺所居只是宣化山山巅。
《舆地纪胜》记载 :“宣化镇在宣化山之阳,为建康往来津渡之要。晋五王南奔渡江于此,至今谓之五马渡。”
《六合县志》又记:“宣化渡……晋五王南奔,渡江道此。”
由此可知,最初的五马渡就是宣化山下的宣化古渡,宣化山的历史价值可见一斑。
曾经的“过峡处有国门关”也已星移物换。“峡”本指与宣化山南北相对的平山形成的“峡”势。但六百年前的“国门关”外的水流如今已变为泰西路和江北快速路的车流与屹立的高架,“国门关”也已不复存在。
桃叶山
桃叶山,又名晋王山,民间多称宝塔山,江北新区泰山街道宝塔社区由此得名并沿用至今。桃叶山从泰山新村地铁站绵延至柳洲东路与大桥北路交汇路口,山旁有渡名桃叶渡。桃叶山高仅50米左右,但却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记忆。
相传东晋元帝司马睿曾在山上山下遍植桃树。桃花盛开时,可谓“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起风时,桃花桃叶飘浮在水面上,颇有世外桃源之意趣,因此得名“桃叶山”,后成为观景胜地。
隋文帝二子晋王杨广南下伐陈的最后阶段,行军至桃叶山,在附近修筑土城,安营扎寨。期间杨广常率众将登桃叶山顶,隔江眺望建康,谋划渡江作战,向陈发起全面进攻并取得胜利,为他日后成为隋炀帝奠定了坚实基础。后人为了纪念隋炀帝杨广的“平陈伟业”,将桃叶山改名晋王山,后又在此山上修建晋王祠和晋王塔,故桃叶山又得名宝塔山。
晋王塔旧照
晋王祠在清军与太平军的战火中灰飞烟灭,晋王塔也毁于战火,在南京解放前夕被国民党军队炸毁,仅剩塔基,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沧海桑田,桃叶山仍在,见证着新区时代的飞速发展。
与桃叶山(宝塔山)相对的是繁华的桥北商圈,白天车流不息,夜晚霓虹华彩。山体旁建设小游园,可满足居民健身休闲娱乐需求。
弘阳广场
居民在宝塔山小游园休闲娱乐
浦子山
浦子山或许鲜有人知,但提到点将台,江北人一定非常熟悉。
浦子山位于泰山街道东门与顶山街道南门交界处,山首在泰山街道大桥社区。山上松柏青翠,有著名的中敌台遗址,传说韩信曾在此点兵布阵智退项羽,梁红玉夫妇在此大灭金兵,民间又称点将台。
中敌台建造之初,本为军用,后来成为人们看长江、观景抒情的“浦口第一名胜”。明清许多文人墨客,常携酒登台赏景,曾留有“留都屏翰”“江表壮观”“江山雄丽”“尺五天”等匾额。可见当时浦子山与点将台之胜景。
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军在浦口多次激战,中敌台被毁于兵燹之中。即使清光绪年间重建中敌台,但仍旧没抵过六十个春秋的风雨飘摇,现存点将台则是修复后的遗址。
随着江岸东移,浦子山也已不再有怒涛冲激之胜景,但是昔日的浦子山风采依旧长存在明清文人墨客的文学作品中。
平山
曾与泰山寺和宣化山对望的平山,正如其名,如今已成为一座小丘,但它却也曾在历史上独领风骚。
数百年前,江流曾从平山脚下奔腾而过。平山与宣化山两山相对,造就“国门”关口之势。
江浦埤乘
《江浦埤乘》记载:“在浦口朝宗门外,大江奔注,此山适当其冲,壁立千尺,诚中流砥柱也。游人立岩上,俯见江流,无不心悸。”
许多文人曾留下笔墨中可见平山之盛景。祝世禄《平山文昌阁碑记略》、刘岩《平山双碧楼记》等诸多笔墨中可窥见平山之上还筑有平山寺、双碧楼、文昌阁等。
平山曾为江北游览之胜,有云里帝城、雨中春树、定山积雪、合浦炊烟、别墅樵歌、隔江渔火、燕矶夜月、狮岭晴岚、霞鹭争飞、涛松竞响、潮头举纲、天际飞帆等“平山十二景”,可见平山曾风华无限。
《江浦埤乘》关于平山的记述
时光飞逝,平山如其名。上世纪50年代末,为建南京钟表材料厂,将平山南部山体辟为平地;60年代后期,平山作排布重兵器之用;如今福泰新寓旁的平山已成弹丸之地。
江北快速路与平山相偎
如今的泰福新寓,曾经是双碧楼观潮听涛的地方
旧日的名山风采依旧
在历史和文学里长青
文明和历史的车轮仍旧向前驶去
新的繁荣正如潮水一般涌来
千年浮沉,沧海桑田
这些名山的旧日风华
早已淹没在时代的烟火与浪潮中
青山不语仍自在
它们依旧从容地见证着
江北新区的成长与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