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特稿 在明初,中国火器的技术、战术曾引领世界潮流,而且从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前,就开始使用了。
今天,“洪武时代——明代南京历史文化遗产特展”策展人胡学捷为您讲述精品文物火铳。
火器:主要为手铳与碗口铳
元末,朱元璋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论军队实力,比不上陈友谅;论经济实力,比不上张士诚;就算打败了陈友谅和张士诚,若想统一天下,必须打败曾经横扫欧亚的蒙古狼骑。
但这支农民起义军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领袖朱元璋本身是一位卓越的军事战略家,谋士名将无数,士兵训练有素、纪律严明,他们还对先进武器进行了研发与应用,比如说火器,在攻占集庆、平定陈友谅及平定张士诚的战役中,都有相关记载。
当时制造与使用最多的火器是火铳,这是一种以铜或铁铸成的管状射击火器,初见于元代。
“洪武时代——明代南京历史文化遗产特展”中展出的火铳
目前存世的洪武时代的火铳主要有两种形制。一种是单兵使用的手铳,相当于火门枪。前面是细长的圆筒形前膛,可放置弹丸;紧接着是椭圆球状药室,可装填火药;药室上方有火门,可通火捻;后接尾銎,可安装木柄便于手持。每次使用时,装填火药、放置弹丸、点燃火捻,使火药爆炸,冲击弹丸,喷发出去,杀伤敌人。
相当于火门枪的手铳
另一种是碗口铳,相当于小型火炮。前膛更粗,药室更大,通常被安置在船上或城头。有一种观点认为装备碗口铳的战船为“世界上最早的炮舰”。
相当于小型火炮的碗口铳
制造:实现标准化、规模化
从朱元璋起兵到洪武时代,虽然宝源局、军器局、兵仗局、各地卫所等先后制造过火器,但形制结构基本相同,且铳身大多刻有铭文,内容包括制造机构、规格重量、监造官员职务姓名、教匠军匠姓名、制造日期等,已相当标准化与规模化。
明洪武七年“凤阳行府”铭文铜手铳
装备:军队10%士兵装备有火铳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十三年(1380年)规定,“凡军一百户,铳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另据《大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规定,“每一百户,铳手十名,刀牌手二十名,弓箭手三十名,枪手四十名”。也就是说,在当时,军队10%士兵装备有火铳。
作战中装备火器的明军 (图片来源:明 《平番得胜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战术:冷热兵器并用与三行火铳战法
但早期的火器,从速度、威力、命中率等方面来说,其实是有限的,所以起初明军实施的是火器与冷兵器并用的战术。
《明太祖实录》记载: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平定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中,朱元璋命令将士们“近寇舟,先发火器,次弓弩,及其舟,则短兵击之”,即火器与弓弩、短兵协同使用。
鄱阳湖大战最终以朱元璋胜利告终,为他后来统一江南、进而建立大明奠定了基础。虽然这场战役取胜的主要原因在于火攻,类似于赤壁之战的火烧连环船,但火器的使用至少起到了震慑敌军的作用,且在推动战争从冷兵器时代到热兵器时代的变革,具有划时代意义。
火器战术1:火器与冷兵器协同使用 (图片来源:明孝陵博物馆)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云南发生判乱,叛军骑着三十多头大象发动进攻,当时镇守云南的西平侯沐英为破大象阵,“乃下令军中置火铳神机箭为三行列阵中,俟象进则前行铳箭俱发,若不退,则次行继之,又不退则三行继之”。
这场战役中的战术后来被总结为“三段击”,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将其归纳为“三行火铳战法”,即将持火铳与神机箭的士兵分成三排,当第一排射击完成后,退到第三排,重新装填弹药,同时第二排前进到原先第一排的位置上,继续射击,交替循环,最终平定叛乱。在金庸武侠小说《鹿鼎记》里,韦小宝总把沐家军大战叛军大象阵的故事挂在嘴边。
火器战术2:三行火铳战法 (图片来源:明 毕懋康 《军器图说》)
影响:新式火器层出不穷 战术手段不断升级
正因为朱元璋的重视,有明一代,新式火器层出不穷,成书于明天启年间的《武备志》就记录了一百八十多种火器。
仅手铳就不断更新换代,从单眼铳发展出三眼铳、四眼铳、连子铳、迅雷铳等,连续释放,形成密集火力。并从国外引进、仿制出鸟铳、佛朗机炮、红夷大炮等火器。
类似于机关枪的迅雷铳(图片来源:纪录片《土司遗城海龙屯》)
战术手段也更加多样。明成祖朱棣建立了专门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队——神机营,开启了世界上火器部队的先河。神机营还与另外两支王牌军队五军营、三千营互相配合,从沐英的“三段击”中发展出“永乐枪阵”:据《明实录太宗实录》记载,在布阵上,“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在作战上,“首以铳摧其锋,继以骑冲其坚”。
即作战时,神机营迅速摆开战斗阵型,长牌手位于最前端,防止蒙古骑兵冲破阵型;长刀手站在左右两侧,负责侧翼安全;火铳手位于中间,施展“三段击”;骑兵队则在后方追击败逃或撤退的蒙古骑兵,扩大战果。此外,还有专门负责搬运火药桶和管理火药的后勤兵。“永乐枪阵”在明初战场上屡败强敌,创造了非凡成就。
火器战术3:永乐枪阵(图片来源:《中国古代实战兵器图鉴》)
美国历史学家欧阳泰在《从丹药到枪炮》一书中,称朱元璋为“火药皇帝”,并认为“明帝国的绝世武功仰赖的是高效的火铳,中国历史学家高度评价明朝早期的科技实力,中国那时的武器装备,尤其是火铳,是举世无双的”。
但他也指出,当西方人造出重达数吨的重型火炮时,中国火炮轻得太多,它们被用来打人,有时也用来攻击木制大门和塔楼,但它们并不是用来击打城墙的,他认为原因可能与中国的文化有关,中国人在修筑城墙上比欧洲人花样多,他们修的也绝不是那种一击即溃的城墙。
记者/江东子野 编导/奚欣晨 摄像/谢自强 设计/陈奇 视频/陈磊 参考:《明太祖实录》《大明会典》《明实录太宗实录》《武备志》《军器图说》《从丹药到枪炮》《明朝那些事儿》《中国古代实战兵器图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