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孜县年堆乡尼玛藏式卡垫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车间,工人在用传统工艺编织藏毯。记者 袁海霞 摄
拉萨喀瓦坚手工藏毯公司的工人在编织藏毯。 记者 唐斌 摄
藏毯织造设备。记者 袁海霞 摄
在吉本岗艺术中心举办的西藏虎毯特展中展出的虎毯。 记者 袁海霞 摄
时至今日,谈起去年在吉本岗艺术中心举办的以老虎图案藏毯为主题的展览,醍醐艺术联合创始人方堃仍然记忆犹新。
他告诉记者,那是一场名为“智慧和无畏”的西藏虎毯特展,是国内首个聚焦这一主题的展览,共展出20余件各具特色的虎毯以及艺术作品,其中不少是由工厂制图师、编织匠人根据古代藏毯藏品还原、重新设计、制作的。此外,展览特别运来了藏毯的织造设备、原材料样品,并通过播放视频短片,展示设计图纸、古老虎毯诗歌等多种方式,全面展示虎毯的工艺之美。
“那次展览是醍醐艺术与历史悠久的喀瓦坚藏毯厂合作举办的,旨在拓展传统藏毯保护和发展的新路径。”方堃表示。
说起老虎,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中华民族先民们都不约而同地对其有着崇拜和描绘。根据相关文献记载,早在5000年前,阿里地区的居住者就将虎皮纹饰等符号刻在岩石上;公元7世纪前后,松赞干布曾颁布《三十六制》,提到“虎皮褂、虎皮裙、虎皮袍”等称为“六勇饰”,只有具有相当地位和成就的人才能佩戴,虎的图案也自此融入地毯等西藏织物中。
作为一个特殊的藏毯门类,虎毯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1300年前,但作为博物馆和美术馆的收藏,西藏虎毯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走入全球视野。1976年,第一块有据可考的“老虎藏毯”被带到美国,由新泽西的纽瓦克博物馆(Newark Museum)收藏;1988年,伦敦海沃德画廊(Hayward Gallery)举办“西藏虎毯”展览,让世界逐渐发现了这一文化和艺术上的珍宝。
由于使用者有限,留存至今的古代虎毯并不多。随着近年来资料的不断丰富,西藏的非遗工作者们重新挖掘、整理了这一主题的图案,并将其还原成当代生活器物。
那么,一张充满生机的虎毯,是如何诞生的呢?
记者数次深入喀瓦坚手工藏毯厂,记录下从图纸到成品虎毯的全过程。
“喀瓦坚”藏语意为“雪域”,是西藏重要的藏毯品牌,鼎盛时期曾在北京、波士顿、曼彻斯特、汉诺威、纽约世贸大厦双子塔都开设了展厅。
记者在喀瓦坚位于拉萨城西的工厂看到,这里无论是刷了一半的绿墙漆、四合院式的二层楼房,还是工人们在庭院里用太阳能烧水的茶壶,一切陈设都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充满复古的生活气息,怀旧情绪油然而生。
管理人员介绍,鼎盛时期的喀瓦坚曾有400多名工人,订单从20世纪起便销往国外,在日本尤其受到认可。
管理人员还说起一件趣事,日本客户每次收到藏毯都会用放大镜检查数遍。有一次,他们在虎毯上发现老虎少了一片指甲,便发邮件告知工厂。工厂提出为他们进行退货更换,却被日本客户拒绝。他们认为,这恰恰是纯手工工艺的特质,这片残缺的指甲令这张虎毯成为孤品。
也许,手工艺品的魅力并非在于它如何严丝合缝或一丝不苟,真正吸引人的,恰恰是它和机器生产相悖的“不完美”和容错率。即使是完全相同的图案,虎毯和虎毯之间也注定在难以察觉的地方存在着细微的差别,这正是手工艺产品的独特魅力——纯手工制作的东西每一件都是孤品。
目前,喀瓦坚厂内有工人24人,人家19户。除个别新加入的年轻人,他们大多自20世纪90年代起便在这里工作。
制作虎毯并非易事。从图纸设计到绕线工人,再到编织女工等,伴随着编织时阵阵清脆的敲击声,藏毯编织后的修剪声与清水冲洗声,一张张虎毯在匠人们的手中反复编织、揉搓、卷起、展开,最终展现在大众面前。
编织室里永远充满了欢声笑语,工人们喜欢在干活的时候用手机播放藏语歌曲,有时候也会一起唱些民间小调。称呼彼此时,总是加上词缀“啦”以表示亲近与尊重,而回答的人也总是“罗、罗”地应声,大家用“欢乐”制作着虎毯,凶猛的野兽似乎也温柔了起来。
记者了解到,一张精美的虎毯,需要经过选备羊毛、纺制纱线、染色、绘图打样、编织、清洗平剪等多道繁复的工序,并且工序之间需环环相扣。
虎毯制作过程中,绘图打样是重要环节。喀瓦坚厂的管理人员向记者介绍:“大图纸上是藏毯的整体设计图和配色方案,而局部细节还详细标明了使用的色号,更加直观,有的图纸还附上一小段纱线标本。有些仿古虎毯,因过去没有色号的整理,匠人们都是靠直觉搭配颜色的。所以,现在匠人们做仿古虎毯需要在颜色上进行反复实验,在不断调整过程中定下颜色,标注色号,再拿去制作。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编织手艺人在纺纱步骤中,讲究的是粗细和黏度。如果掌握不好火候,会直接影响染色的效果。既要保证纱线具有一定的色彩折射力度,同时还要让其保留一定的白芯。之后,纺制好的纱线会被送入染色车间。只见一个直径近两米的染缸被放在高台之上,底下生着火,虎毯手艺匠人需要精确地掌握温度、时间、火候,还要熟练地翻转一捆捆纱线,使其均匀着色。据悉,虎毯的几十种颜色,都是用三原色染料配比而成。100斤水用多少克染料,必须精确掌握,既要保证成色,不浪费染料,也要让同样酸度的水能循环使用。
据悉,一个熟练的工人一个月大约能编织2.5平方米的毯子,而一个新手从初学到掌握技艺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
经纬之间,千丝万缕,一双双温柔的手,正在驯服最凶猛的野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