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晓
(作者余晓,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知名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9年春节上映的《流浪地球》震撼了广大观众,刘慈欣给它的评价是:“从《流浪地球》开始,中国科幻电影正式启航了。”那么,《流浪地球2》呢?刘慈欣亲自盖章:“《流浪地球2》比前作有很大的进步,好得不止一点点!”
这会不会只是大刘的自卖自夸,或者是给予电影创作者的鼓励?看完本片,你就明白大刘为什么会这么说。正如导演郭帆介绍的,《流浪地球2》之所以用回溯的方式去叙事,就是为了拓展“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如果说第一部的主线仍然是“冒险+闯关”,那么第二部涉及的议题显然要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本片第一部分地球叛军对宇宙空间站的攻击,牵涉到拯救地球的路线分歧——是依靠“流浪地球”计划还是数字生命计划?第二部分,新登场的图恒宇带来的又是对人类文明本质的探讨——数字生命的无限性与人类生命的有限性,孰优孰劣?哪一种才是更好的选择?第三部分,脱离月球和开启行星发动机的高潮戏,延续了上一部的大场面,也强化了人类应对危机的方式应该是团结和互助的主题。
这也就可以解释大刘为何对续作赞不绝口。比起上一部的通俗、直白,本片在思想观念的探讨深度上显然更胜一筹。在保证了制作水准的同时,试图进一步拓宽原作小说的世界,显然,《流浪地球2》的创作野心并不小。
但是,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不断用字幕来交代时间和地点,是为了给本片营造出更多“史诗感”,但眼花缭乱的转场让观众目不暇接,往往是还没看明白怎么回事,镜头已经转向了下一个场景。这对那些不熟悉前作或原作小说的观众来说不太友好,即使是对“流浪地球”有了解的观众,可能也来不及反应——到底每个时间代表什么事件?
与此同时,由于本片的时间跨度和事件复杂程度都远超前作,也造成了电影各部门间比较严重的割裂感。比起前作的酣畅淋漓、一气呵成,本片常常让观众跟着几条线索一路狂奔,根本没有喘息的时间。一会儿是刘培强与妻子的爱情,一会儿是图恒宇与女儿的亲情;一会儿是拯救地球的路线之争,一会儿又是人类文明的意义之争,略显凌乱的叙事,容易让观众生出不耐烦之感,3个小时的电影时长也不利于观众集中精神。
主创有突破前作的决心,有升华思想的尝试,这些都值得点赞和肯定,但对一部电影来说,不是要素和内容越多就一定越好。叙事要讲究张弛有度,主题更应该是清楚、明白的。否则,立意再高,不能讲深、讲透也是一种遗憾。
比如,刘慈欣小说中的路线之争是“飞船派”(集结一部分人类坐飞船离开地球,更经济也更有可行性)和流浪地球计划的分歧,上述两种计划有利有弊,确实都有自己的道理。但在电影中,数字生命计划和流浪地球计划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构成矛盾,不知双方何以走到兵戎相见的地步。在许多细节上,本片显然还有改进的空间。
不过,本片最突出的特色依然和前作一脉相承,延续了中国式的表述,拍出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科幻电影。如果说前作用一种浪漫主义的方式呈现了我们带着地球去流浪的方式,表现了中国人对家人和故土的眷恋,那么本片精神内核中的中国文化印记则更加明显。
比如,李雪健老师饰演的周喆直反复强调,在危机关头,“唯有责任”才能应对挑战。电影里,中国主动承担起行星发动机实验的重任,且不计较得失荣辱,充分展现了本民族敢于担当的特点。不仅如此,在众多国家为了自身利益争执不休时,也是周喆直始终在呼吁“团结”与“互助”的重要性。这恰恰与当下的现实语境形成了呼应——在一个日益撕裂的时代,我们愈发意识到人类携手共进才能创造未来的道理。
从本片做的大量铺垫和渲染来看,《流浪地球》或许还会有第三部,甚至发展出更庞大的衍生宇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流浪地球2》到底有没有超越前作的问题,不妨等到之后的三部曲问世之后再来看。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