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绘就高质量发展多彩画卷

2023年01月13日 11:29:06 | 来源:徐州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步履不息,求索不止

  回望刚刚过去的2022年,徐州市锚定高质量发展航向,咬定目标、鼓足干劲、蹄疾步稳,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

  观大势,稳经济一揽子政策落地见效,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84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

  谋全局,产业强市建设步履坚实,培育“343”创新产业集群“起势成势”,汇聚资源提升区域竞争力;

  闯新路,新旧动能转换提速提效,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高起点启动建设,科技创新按下“加速键”……

  一年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了一条发展质效稳步提升、带有徐州烙印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经济曲线正逆势而进

  “一季度稳进、二季度反弹、三季度提速”,徐州经济走出了“V”型反转曲线后,最终交上了一份怎样的年终答卷?

  政府工作报告公布了2022年经济“成绩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 8400 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17.4亿元,同口径增长3.4%;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2.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03亿元、增长1.6%,增速居全省第二位

  ……

  数字折射出徐州的奋进与坚韧。面对超预期因素冲击,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徐州展现出“挑重担、扛重责”的应有作为,打出了一系列稳运行、保企业、扩需求、增后劲的组合拳。

  落实“准”字,稳企纾困落地见效——

  市场主体越有活力,经济“肌体”才会越健康。

  在去年5月11日的“政企交融汇”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面对面听取民营企业家的意见建议,实打实谋划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问题。

  “要坚持问题导向,争分夺秒推动复工复产。”市委书记宋乐伟的话掷地有声,极大提振了市场主体信心。

  在深入落实国家和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基础上,我市制定出台“徐政46条”“徐政办69条”“稳工业33条”等惠企政策,累计减免返还各类资金170.3亿元,缓缴税费47.8亿元。

  着眼“畅”字,打通堵点精准发力——

  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事项,发布优化营商环境“十项举措”,关注市场主体发展“全生命周期”,聚焦市场主体和群众办事创业的“堵点”“痛点”,在惠企政策指导、中小企业融资、政企沟通渠道等多领域提出具体措施和服务路径。

  “新十条”优化措施出台后,迅速将疫情防控重点从“防感染”转到“保健康、防重症”上,统筹做好医疗救治准备、药品物资保供、居民服务保障等工作,为邮政快递业发放百万元补贴,全力保障物流末端“微循环”。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是发展质量与发展速度并重的稳健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握好政策的时度效,处理好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

  起步即加速,开局即冲刺。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徐州更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

  “加快项目招引建设、推动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保障交通物流畅通、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近日,徐州及时出台了新形势下稳经济促发展的17条政策措施,用好“有形的手”,稳定“无形的手”,发挥政策的叠加效应,加快高质量发展行进步伐,不断迈上新台阶、开辟新境界。

  产业正蓬勃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今年的徐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壮大“343”创新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园区提档升级,集中力量培育特色主导产业……

  产业,产业,还是产业

  城市发展

  绕不开产业这个关键词

  高质量前进

  离不开产业这个支撑

  一张张热火朝天的奋斗图景

  绘就了全市转型升级

  343产业蓬勃发展的精彩画卷

  这一年,工程机械产业大步前进——

  2021年,徐州市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制造业规上企业283家,规上产值1618亿元。2022年,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一步一个脚印,徐州,“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名片愈发亮眼。

  这一年,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开启“加速跑”——

  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已形成以新能源、煤电能源、绿色环保三大主链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以协鑫集团、徐工汽车、徐矿集团、大屯煤电、华辰变压器等为龙头的企业集群。

  这一年,新材料产业生机勃勃——

  依托良好的材料工业基础,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新材料产业体系。

  与此同时,数字经济、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健康、安全应急四大新兴创新产业集群也正蓬勃发展。精品钢材、高端纺织、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三个特色创新产业集群快马加鞭。

  项目是可视化的体现。

  伴随着挖掘机的隆隆声,彭城吹响了前进的号角。

  2023年全市首批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暨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徐州生产基地奠基活动在徐州经开区举行。此次集中开工的26个项目,涵盖了工程机械与智能制造、新能源两大主导产业和生物医药与大健康、集成电路及ICT、数字经济三大新兴产业,总投资149.7亿元,今年计划投资104亿元。

  在贾汪朗诺德不锈钢新材料制品一期项目现场,固溶池前,一根根烧得赤红的钢管成形被投入水中冷却,降温十余秒后被机械手“打捞”出来。目前,一期8条不锈钢毛管生产线已有3条成功出钢,其余5条生产线正在安装调试,预计今年4月份可以全部建成投产。

  在沛县祥邦高端水刺无纺布项目现场,1条德国特吕水刺生产线、2条法国安德里茨生产线已经正式投产。该项目由江苏聚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2亿元建设,产品主要用于一次性医疗卫生领域,进一步延伸了水刺无纺布产业链条。

  数字是最直接的注脚。

  过去一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增长44.2%。徐工汉云“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跃居全国第三,新增省级智能工厂3家、智能车间15家,上云上平台企业突破1万家。新建5G基站4000个,获批国家千兆城市。组建淮海数字经济研究院,举办数字经济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

  我市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基础较好、门类齐全、产业链条较为完整。全市规模以上加工企业576家。其中,食用类加工企业199家(包括农产品加工类企业198家),非食用类加工企业377家。

  动能正在集聚

  如何打好高质量发展的“徐州牌”?

  如何让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在山水和楼宇间熔铸成强大引擎?

  创新,创新,还是创新

  坚持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的声音正形成共鸣,发展活力加快释放的愿景正为大家所期待。科创“破浪前行”,让这座城市拥有“更高能级”的创新力。

  一座科创之城必定是科产城人的融合。

  过去一年,徐州扩容“彭友圈”,下好“一盘棋”,增强人才“向心力”。

  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成功获批并启动建设,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47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636家。新引进领军人才641名、专门人才5357名、大学生51205名。

  云龙湖实验室获批省重大科研设施预研,“城谷区院”改革有序推进。新增省级研发机构52家,国家级科创载体实现县(市、区)全覆盖,4家省级以上高新区排名全部进位。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7.2件,成立淮海经济区首家知识产权法庭,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

  一批批“硬核科技”迈入国际市场——

  徐工集团自主研发制造了全球最大旋挖钻机、全球起重能力最强1600吨全地面起重机、世界第一吊4000吨履带起重机等一批“大国重器”。

  一项项技术瓶颈被突破——

  江苏中能也不惜人力、财力、物力,攻克硅能源“卡脖子”技术;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年研发投入10亿元,拥有一类知识产权598件。

  一个个创新平台欢迎企业入驻——

  作为创新资源要素汇聚的“引力场”,徐州经开区聚集了江苏省回转支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协鑫)太阳能级晶体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在内的诸多高端科创平台。

  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智能车间繁忙有序,密集的项目观摩、频繁的行业互动,印证着潜在的势能。

  纵观2022年经济形势

  产业铸造新优势

  创新涌现新动能

  改革激发新活力

  ……

  彭城大地上

  一幅高质量发展的多彩画卷

  已次第展开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