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上午10点30分,冬日暖阳,透过窗棂,照射进文汇阁三楼内。天花板上,图案精美,祥龙环绕,仙鹤飞翔。
有一束光,打在金光灿灿的金丝楠木书架上,书架上一只厚重的书函,“钦定四库全书第三千四百六十一函 子部”的字样,清晰可见,沐浴在阳光之中的木函,通体散发着微微的光泽。
原藏于天宁寺内的《四库全书》,开始搬迁至即将开放的文汇阁中。文汇阁、《四库全书》即将正式合体。而上次这样的文化胜景,还要追溯到170年前。
书缘
乾隆开始没赐《四库全书》
当然,说起文汇阁、《四库全书》和扬州的缘分,又不止是170年了。
清代乾隆年间,国内有七大藏书楼,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的扬州文汇阁是其中之一,每一座藏书楼,都藏着一部《四库全书》,传为佳话。但是扬州的文汇阁,建造的初心却是和乾隆时期的另一部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密切相关的。
在编撰《四库全书》时,扬州马氏献书甚多,乾隆就将一部《古今图书集成》赐给扬州盐商马曰璐、马振伯父子,并在大观堂的右侧专门建造了一座御书楼,这就是文汇阁。
文汇阁先是贮藏了《古今图书集成》,后来因为所剩书架空悬,乾隆再赐一部《四库全书》给了文汇阁。《四库全书》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才奉旨“装潢线订”后贮藏进文汇阁的。
文汇阁和《四库全书》之所以值得纪念,那是因为北方四阁的《四库全书》都是在皇家领域,普通百姓根本无法接近,更别说登楼读书了。乾隆考虑到“江浙人文最盛,士子愿读四库书者不乏”,于是颁下旨意,在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俾士子得就近观摩”。这样一来,可以想象,当年的扬州文汇阁,书香阵阵,士子如流,开放包容,海纳百川。
书殇
毁于战火书阁俱毁
不过,这样的文化胜景,并没有维持太久,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进攻扬州,当时攻守双方都在扬州城里杀人放火,文汇阁及所藏典籍就这样被付之一炬,一座金碧辉煌、雕梁画栋的三层藏书楼,转眼间成了断壁残垣,可惜的是,扬州文汇阁所藏的《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亦随之灰飞烟灭。
当年的《四库全书》全部被烧毁了吗?扬州学者方晓伟经过研究,发现尚有残本,只不过难以寻觅。光绪年间担任山东藤县知县的毛澄曾作《扬州文汇阁四库全书残叶歌》,可见扬州文汇阁《四库全书》还是有残叶散出的,并引起了当时文人的激愤和感叹。
重生
《四库全书》率先“再世”
文汇阁一直受到扬州文化人士的关注,复建文汇阁的呼声,始终不断。如今,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复建文汇阁工程已经大功告成,即将在春节前开放。
而《四库全书》的重生,还要再早一些。10多年前,由扬州国书文化传播公司打造的原大原色原样文津阁版《四库全书》,已经让世人一睹《四库全书》的原貌了。
《四库全书》文津阁版是全世界唯一存世完整的一套,别的几套都有残损,这套书现藏国家图书馆。全套《四库全书》,光拍照就用了230万张胶片,光是拍照所用的照相机,就拍坏了10多台。
印刷阶段,国书公司开发出全新的数字印刷技术——印刷四色宣纸,这在全球当时都是绝无仅有的。主创团队深入到安徽,那里是宣纸的原产地,专门调研什么样的纸张能长期保存,什么样的纸张品质最好,更重要的是什么样的纸张更符合数字印刷的要求。最终采用的宣纸,使用了专门的配方,在里面掺入了30%的檀皮。普通的宣纸一刀大概四五斤,这次所用的宣纸一刀重六七斤。不仅在印刷和宣纸上费尽心思,在其他细节上,也力求尽善尽美,最逼真地展现原书的品质。书的封面,专门跑到湖州采集湖州绢面。而且,每本书封面的重量,都有很科学的数据。
十多年过去了,三套已经面世的原大原色原样文津阁版《四库全书》各有所属。一套被扬州市人民政府捐赠给北京故宫文渊阁,一套被南京图书馆收藏,还有一套静静候在天宁寺万佛殿中,默默等待着文汇阁。
回家
扬州再现“书阁合一”
今天,复建而成的文汇阁,各项建设工作已经进入到扫尾阶段,根据古图,复建而成,五亭一廊,假山环绕。文汇阁中,随着工作人员将一个装有《四库全书》的木函,规整地放在书架上,“书阁合一”的场景,得以再现。
《四库全书》将被放置在二楼、三楼,整套《四库全书》,包含书架128个,书函6144个,书籍36000余册。三楼将摆放89个书架,并陈列“经、史、子”部的书籍。而二楼将摆放39个书架,陈列“集”部书籍。
建设方扬子江集团的吴阳介绍,预计整个搬迁过程,需要4、5天的时间,这套《四库全书》也是文汇阁的极大亮点。文汇阁开放之后,市民可以通过预约的方式,参观《四库全书》。
届时,可以登楼,可以读书,可以体验一回江南士子的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