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去世

2022年12月29日 19:15:03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消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于2022年12月29日去世,享年94岁。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册在世的幸存者仅存50位。

  南京沦陷后,年仅9岁的常志强眼睁睁看着父母和4个弟弟丧生在日军屠刀下,母亲临死前挣扎着给小弟弟喂最后一口奶,他自己则由一个大家庭的宠儿沦为孤儿。南京大屠杀的创伤贯穿他的一生,他顽强地生存下来,晚年仍然在为讲述历史而奔走。他说过:“我要活下去,天上的爸爸妈妈一定也是这么希望的!”

  目睹亲人惨死在日军屠刀下

  婴儿趴在遇难母亲的身上吸吮最后一滴奶水,距离母亲两米外的地方,另一个年龄稍大的男孩坐在地上号啕大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雕塑广场中这组雕像,正是以常志强的母亲、弟弟为原型,坐在一边哭泣的小男孩就是当年才9岁的常志强。

  常志强出生于1928年2月,小时候住在南京市八宝街1号。家里有10口人,分别是曾祖母、祖母、父亲、母亲、姐姐、常志强和四个弟弟。常志强聪明乖巧,深受长辈们喜爱,是整个大家族的宠儿。“小时候父亲常常把我扛在肩上,在夫子庙看杂技表演,买各种小零食吃。”常志强生前回忆起往事,不苟言笑的脸上露出些许笑容,这是他童年最开心的事。他的童年原本应该这样一直幸福下去,但因为日军侵占南京,这份幸福定格在1937年12月13日之前。

  南京沦陷后,常志强一家向难民区跑,“这时日本兵已经打进来了。我母亲抱着小弟弟,胸部被刺一刀,还不肯放下弟弟,接着日军又刺一刀,母亲丢掉弟弟,躺倒在地上,胸口咕咕地冒出了鲜血,小弟还爬着哭着要在母亲怀里吃奶。我赶紧跑过去,把小弟送到母亲跟前,但母亲因胸口被严重刺伤,已经不能讲话,但仍坚持让弟弟喝奶。这时,日军用刺刀对着小弟屁股一刀刺过去,弟弟被摔出老远。父亲也被日军开枪打死。我由于过度惊吓,眼冒金花,昏死过去。”常志强回忆起当年亲眼目睹母亲被日本人刺死,弟弟的泪水、鼻涕与母亲的血水、奶水冻凝在一起的景象,泪水忍不住落下来。

  这是常志强一生中至暗的一天,父亲、母亲、四个弟弟被日军残忍杀害。没过多久,他的姐姐因患瘟疫去世,常志强从此成为孤儿。

  几十年来鲜有笑容

  常志强的女儿常小梅曾问父亲,漫漫长夜是如何度过的?常志强说:“刚开始每晚都会痛哭,晚上想想今天一天的事,想到伤心的事情,就会回忆起父母在世时候的幸福,躲在被子里大哭一场。有时白天想到了也会掉眼泪。”

常志强和常小梅参加“家祭”,向逝去的亲人献花

  常志强从那场惨绝人寰的屠杀中侥幸存活下来。后来,经人介绍,他到当时筹备建设中的中央化工厂做勤杂工,后来一步步走上技术岗位,负责全厂的设备管理。几年后,娶妻生子,还有了四个娃。

  在常小梅的印象中,常志强一直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常小梅回忆道:“记得小时候,我穿的布底棉鞋被雪浸湿,我就跟爸爸撒娇,想让他抱抱我。可是他却跟我说,‘马上到家了’。当时,我委屈极了,心里不知埋怨了父亲多少次。”

  常志强的童年经历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家里的禁忌。下雨天,幼时的常小梅总会羡慕别的同学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送伞,有一次哭着问妈妈,妈妈才告诉她,爷爷奶奶被日本兵杀害,并叮嘱爸爸回家时,不要提起这件事。“我们家从来不过清明节,父亲把那段深入骨髓的伤痛深深地包裹在心底。”

  长大后,常小梅从父亲口中了解到这段历史的真实样貌,她才恍然大悟,明白了父亲的痛苦与坚韧。“父亲讲述的次数越多,他所经历过的那些场景,就越加细节地呈现在我的眼前。原来在父亲的内心,隐藏着巨大的苦痛,是这份苦痛让他始终警惕着所有人,包括自己的家人。”

  敞开心扉诉说伤痛记忆

  1985年8月15日,纪念馆建成开放。当时,常志强很想去看看,但是他却放弃了。他说:“我不想去,一到那里就会想起遍地的尸体,满眼的血腥,实在不想去回忆。”直到1997年,常志强在电视新闻中看到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行,他愤怒了,一夜未曾合眼。第二天,他就把写好的材料送到纪念馆,“他们不是不承认吗?我活着,这就是见证。”常志强终于打破半个多世纪的沉默,开始向世人讲述那段让他痛彻心扉的苦难遭遇,每次都控制不住自己情绪,声泪俱下。

  2005年12月,常志强去日本长崎、冈山、熊本参加证言集会与和平交流。2006年,参与拍摄纪录片《南京》,还参与拍摄了六集电视纪录片《1937·南京真相》第二集《血海金陵》、第三集《尸山记录》、第五集《为了和平》。2015年,接受美国南加州大学全球会议中参与讨论“记录幸存者故事的重要性”,并拍摄了纪录片《Two sides》。2016年,参与拍摄纪录片《幸存者——见证南京1937》、2017年参与拍摄《血色1937——最后100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影像》、微电影《每个人的“12·13”》……多年的讲述让常志强的内心更加强大,更敢于去诉说,敢于面对镜头,敢于做维护和平的使者。

常志强参加美国南加州大学全球会议

常志强参加纪录片《幸存者——见证南京1937》首发仪式

常志强参与拍摄微电影《每个人的“12·13”》

常志强参加南京夫子庙小学活动,并被聘请为校外辅导员

  常小梅回忆道:“有一次摄制组在纪念馆拍摄时,总编导问父亲:‘您有什么话要跟年轻人说?希望他们怎样?’父亲说:“这些都不用我说,他们来纪念馆看看就知道了。’”

  把纪念馆当成精神家园

  进入鲐背之年,常志强记忆力有些衰退,但南京有两处地方是他的精神家园,始终念念不忘。一处是夫子庙,这里埋藏着他1937年前幸福却短暂的童年时光。还有一处就是纪念馆,这里凝聚着他对亲人的无尽思念。“有时候提醒他,一个人出门不要离家太远。他会说,我不会走远,纪念馆有事会提前通知,不会耽误事情的。”常小梅说。

  常志强生前能自己行走时,常常一个人来到纪念馆。他会默默地站在雕像前,驻足良久;他会抚摸“哭墙”上亲人的名字,泪眼婆娑;他会献上一束菊花,诉说深切的思念……

  常志强的后代已经扛起了传承记忆的责任,在不断地教育后代铭记那段历史,“我有义务去传承这一段历史”,作为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之一,常小梅常常陪同父亲参加相关活动,她还将父亲的故事整理成《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的生活史》出版,目前已出版发行中英日3种文本。2018年,她还赴日参加证言集会,讲述父亲的亲身经历。老人远去,但他的记忆会永存。

  如今,常志强去天上寻找思念已久的亲人,他们终于团圆了.......

  (来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