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评论员 华章
当地时间19日凌晨,经过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近两周的谈判磋商,《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框架”)。各缔约方在“框架”目标、资源调动、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DSI)等关键议题上达成了一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框架”的达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一步。
作为大会主席国,中国的引领和推动为各方达成共识发挥了重要作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厄·安诺生表示:“中国表现非凡,真正展现出全球领导力,我感谢中国展现的领导力,这在复杂情况下尤为重要,而中国表现始终坚定如一。”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发展实践,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种执政理念和实践形态,融入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过程中,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愿景中。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发表短评,首次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12年,中共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就此,生态建设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一道,构成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7年,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在这些理念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十年来,中国颁布和修订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长江保护法等20多部相关法律法规,修订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成立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不断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十年来,中国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继去年10月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海南热带雨林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之后,今年还将在青藏高原、黄河流域等地新设立一批国家公园。就在上月,首个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植物迁地保护进入新时代。截至目前,全国90%的典型陆地生态系统、74%的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已得到有效保护,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得到恢复与增长。
去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在云南昆明举行期间,西双版纳的一群野生亚洲象一路向北,进入昆明市辖区,当地政府与民众一路精心管护,一时间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也为中国身体力行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了最生动的注脚。在本次会议期间,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同样赢得多方称赞。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高级官员詹姆斯·哈德卡斯尔表示,“中国是世界上为自然保护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之一,其在保护自然领域承诺坚定,在这方面中国正在赢得“世界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10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宣布,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神农架国家公园等11处中国自然保护地入选了更新之后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
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不仅是以自身为样板,为全球治理贡献方案和智慧,更让中国环保大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领导者。世界自然基金会总干事马尔科·兰贝蒂尼表示,作为COP15主席国,中国不断“与各方接触,协调处理和理解不同观点”,特别是在谈判的最后阶段,中国为实现人类保护生物多样性愿景,推动协议达成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大自然的运行遵循特定规律,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注定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旅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昭示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只要全人类共同开启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新篇章,就一定能成功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