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鲜明“动词”彰显人民至上、健康至上

2022年12月21日 19:57:36 | 来源:新浪微博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这几天,从朋友圈和微博上刷过去,北京、郑州、杭州、武汉、广州、深圳……,各个城市已经“苏醒”,有的城市都已出现早高峰挤不上地铁的情况。“优化”、“精准”、“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抗疫的三个鲜明“动词”,各地都围绕“新十条”采取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公共管理及服务措施,人民至上、健康至上的理念充分彰显。

  短短十几天,布洛芬、N95口罩不是开工生产,而是已开始在各大城市铺货,制造业强国的中国,高层决策与民生末稍紧密相连,许多大城市平稳渡过疫情高峰,疫情压力已经得到缓解。

  笔者观察“新十条”出台以来这些天,可以说接连有“大事”发生,都是围绕群众担忧、困惑的问题研究对策、展开行动,“新十条”下,中国抗疫的方向已然清晰。

  第一个动词“优化”。

  政策优化调整,是不是“政府撒手不管”?每次有海外朋友问到我这个问题,我首先给出的答案都不是简单的两个字,而是请看政策:2022年12月7日,以国务院新冠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发布的“新十条”防控措施为标志,中国疫情防控政策发生了重大调整,“层层加码”“临时封控”、“全城静默”悉数取消,但注意,中国情疫情防控是依法实施,新冠肺炎的法定身份仍未发生变化,仍属于“乙类甲管”传染病。“优化”是要害。奥密克戎毒性大幅降低,但目前仍是“乙类甲管”传染病,未来的政策也将是一个边防控、边调整的动态进程。

  “优化”不是“政府撒手不管”,“新十条”出台后,各地政府在医疗、药品供给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明确所有的医疗机构不能拒诊核酸阳性患者,医院实施AB班等;在药物供应方面,北京市药监局等部门已经成立了市医药物资应急保障专班,以保障医药物资用品供应;媒体对公众进行针对性的科普和引导,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二个动词“精准”。

  政策优化调整后,一些人存在困惑:个人是防护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求医问药难题是不是全由个人承担?

  居民的困惑,貌似在当下,实则在未来,我们需要讲清楚的是未来与常态,在常态生活中,如果得了流感,得了感染,谁是“防护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答案显而易见,在个人,在家庭。

  人人都想要恢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个人也必须成为防护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政府的角色不是大包大揽,而是精准提供公共服务,尽可能帮助每一个有需要的人。

  每个城市都在“动起来”。

  比如,苏州的核酸点变成发烧诊疗站,还能刷医保卡,就问你这是不是为人民服务的代表作?

  苏州的核酸检查点变身发烧门诊正是高效能政府的缩影。

  江苏、北京等政府在发抗疫包,还有各地在推的分诊治疗,家庭医生。各种探索在展开,不一一列举。

  相信,“精准”绝不止一波,这些沉淀下来的机制将不断生成、持续发力。可以说,这次“新十条”,政府没有“撒把”、“放开不防”,“一老一小”场所,比如养老院、福利院、托幼机构、中小学等,都予以重点防护。政府作为人民健康的“守门人”,这个职责始终不能丢也没有丢。

  第三个动词“发展”。

  微博“北京发布”是首都的官方窗口,它的一则发布透露了126条新政:“‘新十条’政策实施以来,北京市正在全力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实现‘应开尽开’。各区、各部门已取消、调整和优化核酸检测和查验等126条政策措施。”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跟上,围绕落实“新十条”出台更多的具体举措。

  这几天还有一件大事,就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其中提到“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包括落实落细就业优化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可以说,在城市、在乡村,疫情冲击下,很多群众、很多小店主生活工作遭遇了困难,中央这次专门提出:“兜牢民生底线”,这个要求相当明确具体,就是加强急难临时救助有效应对疫情灾情。

  中国抗疫这三年,彰显的当仁不让的文明自觉与国家担当,挽救了百万人、千万人的生命!而这不是终点。在下一站、在人人渴望彻底恢复正常生活的2023年,这些铭记着历史与未来的路标,这些凝聚着国人生活与梦想的动词,还将像星辰大海的波浪排列下去,关切着每一个人的工作与生活,小确幸与追求,开辟的是经历苦难、战胜挑战的、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的中国式抗疫道路。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