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市打造“文学之城”,从文化自信中汲取奋进力量

2022年10月23日 14:23:50 | 来源:泰州新闻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对于位于里下河平原的兴化市而言,文化是这个婉约小城的清亮底色。打造一座独具气质的“文学之城”,既是践行“人文兴市”战略需要,也是“文化兴化”建设需要。兴化将不断强化文脉传承与研究,助推“文学之城”建设,放大“兴化文学现象”的文学效应,进一步提升“中国小说之乡”“中国文学之乡”的影响力,努力打造成一座独具气质的文学之城,让绵绵不绝的文脉犹如条条奔向大海的河流,丰沛而又温润。

  从生活静水中挖掘文化元素,培育高品位文学阵地

  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村是文学家施耐庵的最终栖息地。600多年前,隐归乡野的施耐庵在此潜心著书,写出了千古名著《水浒传》。为将施公的创作精神延续、传承,兴化市依托现有的“一院一室一馆两刊”,不断加强文学阵地建设,以施耐庵文学研究院为兴化文脉及明清小说的研究高地,以毕飞宇工作室为笼聚作家的汇集基地,以兴化文学馆为展示文学成就的宣传场地,以《兴化文学》《纯小说》文学刊物为文学发表阵地,让文学元素“深扎”,与社会交融,在文学作品转化为社会效益与促进文学创作的双向互动和多效叠加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如今,透过毕飞宇工作室、兴化文学馆、广场书屋的窗口,依旧可以窥见兴化文学厚土之一斑。

  除了对文学理想的深情守望,兴化市自2011年起立施耐庵文学奖,每两年评选一次,至今成功举办了五届,成为提高兴化“文学之城”在全国知名度的重要奖项;2013年起,与中国小说学会合作发布排行榜,承办中国小说排行榜评议活动,把兴化打造为中国当代小说的方向标、发布地;2014年起,定期在毕飞宇工作室举办小说沙龙活动,邀请文学名家围绕兴化本土作者小说作品进行评析修改,目前已成功举办29期;2015年起,借助广场书屋阵地,定期开展阅读活动,举办作家见面会、阅读分享会、阅读指导讲座等;2018年,设立施耐庵文学节以及郑板桥文化艺术奖,启动兴化文学课堂计划,定期邀请著名作家、评论家、学者来兴讲学;2019年由兴化市人大常委会通过,施耐庵文学节被固定为兴化市法定节庆活动,逢双年举办,主打“文学牌”,以文学专题研讨会、大型书展、诗文朗诵会、戏剧演出等活动提升本土文学创作水准,营造整体性的文学氛围。

  从文化之光中找寻创作理想,建设高质量文学队伍

  素以文化底蕴深厚而著称的兴化,文学资源堪称丰厚,历史上文学大家的出现是连续性的,文脉从无间断。《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明代“后七子”之一宗臣、《封神演义》作者陆西星、《明珠缘》作者李清、清代诗书画三绝郑板桥、文艺理论家《艺概》作者刘熙载等历史名人如日月星辰闪耀于文学的星空;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毕飞宇以及王干、费振钟、顾保孜、朱辉、庞余亮等现代文学名家在时代浪潮中再次掀起兴化文学的高潮。与此同时,兴化还有大批坚守本土的作家群体,如葛玉莹、陈钟石、沈光宇等老作家,刘春龙、易康、金倜、李冰、钱国怀等中年作家,王锐、单玫、宋桂林、汪夕禄、夏红卫等青年作家,他们勤奋耕耘,用文字传承这一方水土的精神依存和文化底蕴,成为家乡人藏于心间的骄傲资本,丰富着人们的精神家园。

  为持续推动“兴化作家群”崛起,兴化市设立文学创作扶持基金,制定《兴化市文学创作奖励实施办法》,鼓励兴化作家加入各级作协组织;聘请10位小说学会的作家、评论家与本地有潜质的青年作家结对帮扶;每年组织开展不少于4次的高水平文学讲座;制定并实施兴化作品(作家)签约制度,对具有兴化特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文学作品(作家)进行签约。与此同时,兴化还在高层次寻求多方文学合作,积极实施“兴化作家走出去”计划,与知名出版社合作推出一批充满兴化元素和特色的作品;举办“中国小说之乡论坛”,与中国小说学会合作,让其成为中外小说大师进行跨时空对话的平台;与江苏文学院合作,每年选送一定数量的创作人才到江苏文学院进修;与知名导演、编剧合作,加大兴化籍作家尤其是以兴化为题材的影视剧创作力度;启动作家驻城计划,邀请青年作家到兴化生活写作,让兴化成为他们创作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点,在推动宣传兴化文化中发挥作用。

  从坚韧远行中寻求自我突破,实现“高原”向“高峰”攀登

  从“小说之乡”到“文学之城”,并非简单由“乡”到“城”的过渡与变化,而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大平台、更宽领域、更有深度、更有内涵的文学高地。如今,兴化已拥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作家,年轻一代迅速崛起,正形成有序的梯队建设。截至目前,从兴化走出了中国作协会员19名,江苏省作协会员80名,兴化市作协会员400多名;4人5次获鲁迅文学奖,10人20次获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1人获茅盾文学奖;市级注册文学团体8个,乡镇、校园自办文学社等30多个。

  兴化的长篇小说与散文创作在全国影响深远,创造了文学领域独特的“兴化现象”。其中,毕飞宇的《哺乳期的女人》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玉米》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推拿》入选台湾2009年开卷好书奖最重要奖项——中文创作奖以及人民文学奖、首届小说双年奖,《平原》入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推拿》入选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王干的《王干随笔选》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朱辉的《七层宝塔》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庞余亮的《小先生》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兴化本地作家做到了坚守故土、笔耕不辍,以丰富的创作成果显示了“兴化作家”这个群体存在的价值。十年间,兴化市作家出版的文艺类图书达200多本,他们克服了创作的艰难,保持着可贵的精神,在时代大潮中,坚守着自己的心灵,固守着一片文学的绿洲,为兴化这块诞生过文学巨匠的梦里水乡增添了更加神奇而迷人色彩。

  数百年文脉积淀,数十年砥砺创新,让兴化成为里下河地区的文学高地。下一步,兴化市将坚定文化自信,继续以建设“文学之城”为抓手,充分发挥文学资源优势,努力从“小说之乡”走向更广阔的“文学之城”,为兴化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

  (来源:泰州新闻网)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