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7岁接下师傅们不敢接的任务
年近七旬
他仍在探索传统工艺的现代表达
他因喜爱而投入
在丝线穿梭中
发现其中的博大精深
《艺江南》带您领略金文师徒的匠心传承
它曾是最昂贵的衣料,色泽绚丽,灿如云霞,封建帝王用它彰显权力。今天,在华服之外,它还有意想不到的精彩。
这些都是云锦,有着一样的生产工艺、流程,在同样的织机上织就,可是现在它们看上去又那么不同,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天,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金文与徒弟杨井来到南京博物院。在金文看来,博物馆是学习云锦最好的场所。
云锦诞生于元代,游牧民族迁移性的生活方式,让他们习惯于将贵重的金银做成器皿,甚至穿在身上。于是大量的织金锦开始出现,它成为云锦最初的品种,也由此开启了云锦大量使用金线、银线的传统,最终呈现出金碧辉煌、富丽堂皇的风貌。
南京在元、明、清三代都有皇家专设的织造局,督造了大量的云锦以供享用。到清代中期,南京云锦织机总数已达三万多台,秦淮河两岸,机杼之声,比户相闻。
身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金文深知培养云锦后继人才的迫切性。不过在他进入云锦这个行业时,想掌握织造技艺,只能“偷”着学。
1973年,高中毕业的金文凭着绘画才能考入南京市工艺美术工业公司。他原以为会进设计室,没想到被分到了云锦木机车间。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句老话曾是很多传统艺人解不开的心结,由此也让云锦面临人亡艺绝的危机。为了不让云锦织造技艺失传,金文想方设法打破云锦老艺人们保守的旧习。
老艺人一旦教了,金文回家后,就连夜把师傅织造时的手势画下来。在画的过程中,金文强化了记忆,也成为师傅们眼中一教就会的“高徒”,得到认可和赏识。
金文的这段学艺经历后来被写成故事,编入小学课外读物,作为励志教育的同时,也引导广大青少年了解祖国源远流长的丝织文化。而金文最初的那些记录则首次以图文的方式,将云锦行业中原先仅限于师徒间口传心授的口诀、手法固定下来,后来这些云锦的装机图、手势图被引用到各类书籍中,为云锦技艺的传承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据。
2009年南京云锦手工木机妆花织造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金文作为传承人,又多了一项传承云锦织造技艺的使命。也就是在这一年,曾经从事平面设计工作的杨井应聘到南京金文云锦艺术研究院,担任设计部经理。
在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中,杨井被金文选为徒弟,金文希望他能在熟练掌握云锦织造技艺的基础上,凭借设计专长为云锦的创新发展打开新局面。对于杨井来说,跟师学艺,传承云锦技艺,首先要做好一名匠人。
云锦的生产从纹样设计开始,笔尖下的每一根线条都关系着织造时丝线的走位,所以,即便是一片不起眼的树叶,金文也要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设计稿完成后,需要在刻有经纬度的纸上放大,做成意匠图。之后,金文和杨井师徒开始对照意匠图上的横格和纵格,将设计纹样编制成可供织造使用的花本,这也是云锦生产工艺中的关键一环——挑花结本。
在棉质耳子线与丝线的穿梭中,设计纹样里的每一处细部结构、位置、色彩被随之编入。将花本与大花楼木质提花织机相兜连,拽花工便可坐在花楼上,按花本耳子线编排的次序进行提拽,使相应的经丝提升,形成梭口,之后,织工开始盘织。
金文知道,手工技艺的别别窍通过书本认知,远远不够。为了方便手把手教学,年近七旬的金文又一次登上四米高的木质织机。杨井觉得织造太难了,只要一个步骤跟不上,就织错了。
做师傅的当然理解徒弟的困惑,但要练就一身娴熟的云锦织造技艺没有任何捷径,只能靠时间的累积。每天进步一点,终会熟能生巧,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也是金文近五十年做云锦的切身体验。
当年,金文在云锦木机车间经过几年磨砺后,开始着手撰写云锦工艺的总结,此时,南京云锦研究所接到了复制定陵出土的明代万历皇帝龙袍的科研项目。
今天,复制古代皇帝的龙袍尽管没有性命之忧,但是难度和责任也足以劝退一众云锦师傅们。
定陵出土的“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共织有十七条姿态、色彩各异的龙,缝接后要求金彩衔接,花纹合一,才能真正成为天衣无缝的龙袍。
在织造的一年中,四季轮换,干湿寒暑都直接影响织物的张缩力。稍有差池,浪费时间和工夫不说,织进去的价值数十万元的金线、银线无法还原再用,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当时只有27岁的金文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金文先后复制出两件明代万历皇帝妆花纱龙袍,成为上世纪“织造龙袍第一人”。1984年,“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荣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最高奖“珍品金杯奖”。1985年,它被国家科委作为中国古代科技成果,送展日本筑波国际博览会,享誉海外。
其后,金文又主持和亲手复制了大量古代丝绸织锦,包括汉代马王堆“素纱单衣”、清代“丁汝昌甲胄”等,南京云锦研究所因此成为国家级古代丝绸复制基地。
除了在古代丝绸复制上取得的成绩,金文的科研、学术成果也在影响着云锦行业。为复制妆花纱龙袍研制的绞罗织机创造了透亮的纱地,丰富了云锦的表现力,而在复制龙袍过程中积累的对章经验,使织造大型拼接作品成为可能。
在跟随老师金文学习了一段时间的云锦织造后,杨井对云锦艺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体会。师徒两人经过探讨,决定将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坤舆万国全图》织造出来,让这件脆弱的纸质文物有更多机会展现在大众面前。
这是杨井第一次承担大型云锦作品的织造。在仔细研究《坤舆万国全图》原作后,杨井发现了其中的问题。
《坤舆万国全图》长380厘米,宽192厘米,刻本原为六幅条屏,后装裱为一大幅,极有可能是在拼接的环节发生了经纬线错位。针对前人的这种失误,杨井考虑到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对图样进行了调整。
由于云锦织机的门幅只有78厘米,要表现接近四米的巨幅作品,也需要分块织成后,再拼接出整图。如此一来,师傅金文在40年复制龙袍时遇到的图案对接问题,现在又摆在了徒弟杨井面前。
经过近两年时间,云锦《坤舆万国全图》织造完成,线条、图案对接准确,整体色泽明快。2022年初,亮相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美术书法民间工艺作品展,成为最大的一幅参展云锦作品。
师傅的认可是对杨井最大的鼓励,他也在跟师学艺中体会到传承云锦技艺的价值,以及其中蕴含的工匠精神。
身为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金文清楚,带好一个徒弟,获得更多的国家级奖项,还远没有完成传承人的使命。
只有使用才是最好的传承,秉持这一理念,金文大胆创新,开发了各种适应现代生活和审美的云锦产品。他突破云锦织机78厘米门幅的限制,研制需六人同时操作的宽幅特型织机,织造高四米、宽2.4米的云锦壁画《应天繁华图》,装饰现代的殿堂。
金文、杨井两代云锦人在不断创新中传承、发展非遗技艺,让古老的云锦在新时代焕发绚丽的新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