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邳州市把生态治理和富民增收紧密结合,加强城乡统筹,发展生态经济,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努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同步迈上新台阶。
生态修复
昔日荒山变“金山银山”
山上绿树成荫,山下麦田葱郁,这是燕子埠镇扒头山一期项目改造后的情形,正在田里忙活的扒头山村村民周广颂高兴地告诉记者,荒山改造后,他承包了3亩田地,每年都可以获得可观的收入。
“有了这些地,我能种花生、山芋、小麦等农作物,每年可以增收几千元钱,感谢镇里给咱改造了山地。”周广颂表示。
能在荒山上种地赚钱,曾经是扒头山村村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扒头山村山多地少,因富含石灰石资源,20多年前,因开采过度,植被被严重破坏,裸露的山体常常发生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村民们的安全。
“之前山上经常会掉落碎石,我们经过山下时,都提心吊胆的,唯恐石头掉下来砸到自己。”周广颂如是说。
生态环境的恶化,让扒头山村思考发展的新路径。去年开始,在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等相关部门指导下,扒头山村取缔了采石作坊,积极修复生态环境,摸索走生态发展之路。
“对于陡峭的山体,我们采用削坡等形式进行治理,随后形成梯田,再在梯田上覆土栽树,让光秃秃的山头变得生机勃勃;对于地势较低的山体,我们把它削平后,再覆上土,使其变成可以耕种的田地,承包给村民们耕种,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燕子埠镇党委副书记孙君力表示。
让荒废已久的荒山变良田,说来容易做来难。为了让山体覆盖的土壤达到种粮的条件,镇里仅在覆土工作上就用时两个多月。
“这些地里的土,都是我们一车一车从山下拉上来的。”燕子埠镇党委副书记孙君力指着200多亩的麦田告诉记者,“工夫没有白费,去年我们种植了油菜花,今年又种了一些小麦,取得了不错的效益。我们准备今年启动二期改造项目,预计用一年半到两年时间,彻底把扒头山改造完成。”
据了解,像燕子埠镇扒头山这样需要人工改造的荒山,邳州市共有19座,目前已全部列入修复计划,预计将于2025年修复完成。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科科长马琳介绍说:“这些矿山全部修复以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能得到显著提升,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更有保障。”
湿地改造
变身城市“后花园”
除了修复矿山,近年来,邳州市还因地制宜大力建设小微湿地。截至目前,邳州市已建成湿地保护小区14个,总面积已达到16399.56公顷,在2021年度徐州市综合考核中位居第二名。
在官湖镇授贤村,记者看到4.89公顷内的小微湿地内,鱼翔浅底、野鸭嬉戏,湿地旁绿树成荫、游客徜徉,一幅和谐的生活画卷跃然而出。
两年前,这里还是一条臭水沟,为了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相关部门指导下,官湖镇、村两级联合,开始对这里进行湿地改造。
“这里紧靠沂河,我们在改造湿地时,将沂河水引到村中,这样可以使村里的水质得到净化,随后在湿地四周栽植树木,改善生态环境。目前湿地内的鸟类、鱼群随处可见,这里也成了村民散步游玩的好地方。”官湖镇授贤村党总支书记刘永亮表示。
湿地建成以后,授贤村的环境变美了,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村民们通过开民宿、农家乐等方式,每户每年可以多获取两三万元的收入。
“假日来游玩的人特别多,高峰期一天可达两万人次,平时周末,也会有很多周边县市区的游客带着孩子过来游玩,带来了不错的效益。”刘永亮介绍说。
湿地建设,让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双提升。据了解,今年邳州市还将建设引线河、新塘河、大王庙西沙塘三个湿地保护小区。
植树造林
共建美丽城市
植树造林是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重要方式。在黄石山路、沱江路交叉口,邳州市园林部门的工作人员,正在精心养护刚刚栽下的麦冬、红叶石楠等灌木。
“目前,我们已完成黄石山路、沱江路、保定街的苗木栽植,近期将对武河路、沿湖路进行栽植,预计整体工程在五月中旬结束。”市园林绿化服务中心工程科科长张孝彬表示。
近年来,在城市绿化建设之中,邳州市每年都会开展大规模植树绿化活动,通过补植行道树等方式,真正实现了“有路便有绿”的目标。
2021年,邳州市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43.20%和39.1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5平方米,全市呈现出湖波荡漾、四季常青的迷人风光,成功晋升为国家园林城市、省级生态园林城市。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闻得见花香、听得见鸟语,记得住乡愁,让绿色成为美丽邳州最鲜明的底色。
(稿件发表时间:2022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