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新时代,西藏各族人民牢记嘱托,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奏响民族团结新的凯歌!今天,一个经济文化繁荣、社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幸福的新西藏展现在世人面前。
汹涌澎湃的澜沧江两岸斜坡上,有一排排平房式的建筑,顶上铺盖着一层白雪晒盐,这就是盐田。走进盐田,盐民在险峻的羊肠小道上背着木桶运着盐卤水而过,长年累月无数次在这条险峻的小道上,背着木桶,踏着澜沧江湍急的节奏,沿着祖先的足迹,在狂风怒吼的恶劣环境下,勇敢无畏地追求着生活,延续着生命。
图为格松江措 陈卫国 摄
加达雅朗仓住宅房屋一脉相承
我叫格松江措,背靠芒康古盐田,我们一家数代人生活于此,现在还开起了盐田民宿,可以说过上了幸福富足的生活。从小生长在盐田边,让我学会了一门祖传的手艺:制作背盐水木桶。阿爸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告诫我:“我们要就地取材,用桦树和山羊毛线制作出来的木桶,不仅形状优美,而且质地硬朗。”就这样,这一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木桶技艺,在我们家代代相传。
图为格松江措的新老房子 陈卫国 摄
图为格松江措和父母 陈卫国 摄
我家的一栋房子已有300多年历史,是加达雅朗仓住宅房屋,富有藏族古建筑的特点,体现出藏民族独特的建筑工艺技术,先后生活过我们家族6代人,现在是用来做招牌的博物馆。这座房子低矮黑暗,你要问什么时候盖的,早了,有300多年。小时候,爷爷对我说。当时家里的条件挺好,那时能有这样的小矮房相当不错。上千年来,加达村的人都是盐民,藏族和纳西族有争夺盐田的事发生,现在想想是正常的。人和牲畜离不开盐巴,这里产盐,都想多占资源,谁都不服谁,就打起来。我的先人打仗厉害,才在加达村站住脚,得到几块盐田,成为殷实户。连我都不相信,300多年前的富裕人家只能用石头垒起一座小房子。
在我们这里,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早在吐蕃王朝以前,西藏的部落各占一方的时候就有盐田,传说在朵康六岗当中,芒康岗是产食盐的岗,所以很出名。一直到现在,这里都还保留着最古老、最原始的制盐方式。
图为格松江措家300多年老房子内部 陈卫国 摄
图为盐田里晒出的盐 陈卫国 摄
我们的生活和盐田息息相关
每年农历三四月间,澜沧江边的桃花开得正旺,春意浓浓。离桃花谷不远处,就是芒康盐井古盐田。盐井所产的盐还有些独特之处,澜沧江西岸地势低缓,盐田较宽,所产的盐为淡红色,俗称桃花盐,又名红盐;江东地势较窄,盐田不成块,一处一处的,但产的盐却是纯白色,称为白盐。红盐和白盐的颜色与土质有关。红盐产量高,但价格低;白盐多在江东高地筑田晒出,量少,略贵。每年桃花开时,数千块晒盐田随着河谷山势,呈方格棋盘般整齐排列,层层叠叠,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呈现出五彩斑斓的炫目色块。
图为盐田景观 陈卫国 摄
图为盐田房内顶部到处悬挂的钟乳晶盐 陈卫国 摄
1950年金珠玛米(解放军)渡过金沙江,解放昌都,藏东直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我爷爷感受深,金珠玛米来之前,藏军和土匪挑拨藏族和纳西族之间的关系,巴不得我们天天打架。打来打去,两个民族的村民有的死了有的伤了,盐巴却被他们抢跑了。对加达村的人来说,真是损了小命又折盐。金珠玛米来了,把两个民族的头人召集在一起,给他们讲藏族和纳西族和则两利、打则俱伤的道理,关键是主持公道,和大家一起分清所有盐田的所有权。从那以后,藏族与纳西族和睦相处,到晒盐季节,互相帮助。
深入我们盐民的生活,你会发现我们朴素、勤劳、纯朴、善良,生产方式独特、原始。盐田所处的地形险峻,气势雄伟,真可谓是世界上独有的风景线。进入盐田,看到房顶的洁白盐晶,房内钟乳晶盐,将人引入水晶宫的世界,穿入密密的立柱之间,又是一种扑朔迷离,给人以无法想象的惊奇感受。现在,女儿格松卓玛在西南大学读大四。两个儿子也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我告诉他们不认字不会写字的难处,都是亲身经历。他们知道好好学习,不用家人操心。女儿上大学政府每年有助学金,两个儿子读高中费用全免。
千年古盐田新时代的致富经
大家一定会好奇,我们这里产出的盐都销往哪里?其实盐的销路比较广,除销往西藏昌都的贡觉县、察雅县、左贡县、八宿县、芒康县、林芝的察隅县外,还销往四川的巴塘县、理塘县、康定市,云南的德钦县、香格里拉市、维西县等地。主要是以盐、粮交换的方式为主,特别是牧区最喜欢盐井的盐,说牲畜吃了这里的盐,身体长得较为结实、肉多。盐井是块风水宝地,盐井村就驻扎在山神的怀里,因为这里从古到今都是交通要道,过去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现在是国道 214 线的必经之路。历来就是各种商品集散地。
图为多吉 陈卫国 摄
图为错落有致的盐田景观 陈卫国 摄
和我一块长大的多吉家就在盐田边上,他的身体小时候受过伤,落下了残疾。他就靠在路边开小卖部,向过往的群众、游客卖散装盐,供家里小孩上完大学顺利工作,生活越来越甜美。
2008年,芒康盐井千年盐田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当地共有盐田四千多块,从事制盐劳动的群众366户,每块盐田晒盐年收入约1000元。盐井古盐田现在仍是当地群众从事副业生产、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芒康县为了延续这一独有的制盐业,已于2003年成立了盐井古盐田芒康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对其进行保护。由盐业加工户对立柱和晒盐场地进行了加固,搬迁到了不易被洪水淹没的地方进行晒盐,由乡政府成立了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盐业加工户自己也成立了相应的安全保卫组织。
和我小时候相比,加达村变化太大啦。以我家来说,自从开了农家乐,游客参观了盐田来这里看300多年前的老物件,吃加加面。在我家住宿,一晚只收30元。2021年新楼投入使用,楼下按照县城标准建有卫生间。我的观念转变了,博物馆越老越好,住宿条件越现代越好。老物件脏兮兮的有古味,环境干净卫生了舒服。很多城里来的游客喜欢吃我家院里种的菜。我今年48岁,爸爸78岁,妈妈79岁,身体都好。老婆的荞麦面饼做得可好了。和全村人一样,我的感受是政府扶持我们做旅游。想不到祖祖辈辈靠着活命的古盐田如今成了宝贝,全国各地的游客来看怎样晒盐、购买用盐作原料造出来的高档护肤产品。我们靠它发了家致了富。
生活如花,姹紫嫣红;生活如歌,美妙动听;生活如酒,芳香清醇;生活如诗,意境深远,绚丽多彩。描绘新生活,书写新时代。感恩千年古盐田赐予我们这样一笔宝贵财富,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中国西藏网 口述/格松江措 文/王智霖 图/陈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