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电池片焊接到焊带上,由汇流条串联成型,机器人再按照设计图纸尺寸精准排列,由层压机高温抽真空、进行封装……近日,在江苏新源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新增加的15台智能焊接机器人娴熟地进行上述操作,加工效率提高了约三成。
“公司每年都会进行技术改造和生产线升级,也很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突破,其中研发的‘智能无热斑组件’投放市场后,一度供不应求,现在订单已经排到年底了。”新源太阳能副总裁陈守辉深知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孕育的潜力。
创新催生蝶变,创新引领行动。今年,科技部发布《关于支持新一批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通知》,支持全国25个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淮安位列其中。成功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既是对淮安科技创新综合能力的充分肯定,也为淮安城市转型、创新驱动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政策“输氧”厚植创新沃土
江苏麒祥高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彭华龙研发团队打破技术壁垒,攻克轮胎制造“魔鬼三角”难题,研制绿色高端橡胶助剂,累计研发20余项新产品新技术,拥有核心技术授权专利50余项。多年来,在淮安相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江苏麒祥在行业内实现赶超,实现经济效益从“千万”到“亿”的突破,企业发展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小巨人”企业,创建了“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研发平台、“科技服务站”等省级人才平台,彭华龙本人被评为“科技部推进计划创新人才”。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今年,淮安制定出台《2022年高企培育攻坚突破工作方案》《全市企业研发投入攻坚突破工作方案》《2022年全市科技招商攻坚突破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把优质的科技资源向主导产业集聚,着力引导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唱主角、展风采。为了使企业全面掌握相关政策,淮安市组织开展全方位宣传培训活动,举办创新政策发布会、高企申报培训会、研发投入统计说明会等系列活动,让涉企政策家喻户晓,充分激发企业创新热情,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深化产学研合作,围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攻关。同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助推企业转型升级、扩大产业规模、提升核心竞争力。
“智改数转”赋能产业升级
在江苏施塔德电梯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机器轰鸣,但基本看不到操作工人的身影。2020年,施塔德电梯投资新建智能化生产基地,对生产设备进行升级,生产全流程实现自动化;2021年,与江苏电信合作打造“5G+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项目。通过一系列智能化改造,企业生产效率比改造前提高了15倍,产品精确度提升到0.1毫米以内,良品率提高到99.8%。企业先后获评省级示范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
淮安积极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机遇,创新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从政策、服务、培育等方面发力,加快“智改数转”标杆示范体系建设,以数字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该市出台了《淮安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 年)》。未来三年,全市将实施“智改数转”应用升级、基础设施保障、支撑产业培育三大工程,不断提升淮安制造业“智改数转”的应用水平、基础保障水平和自主供给水平。
产学研合作积蓄“智慧火种”
7月8日下午,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政校企”工作联盟成立大会暨合作签约仪式成功举行。本次大会以“深度融合促共赢,协力同心稳发展”为主题,旨在推动“政校企”深度合作、提升三方协作水平。
“作为淮安本土成长起来的企业,在淮安经开区和市科技局等政府部门的帮助和关心下,得以与淮阴工学院、淮阴师范学院等本地高校开展广泛的合作。”江苏汉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大兵表示,一方面,建立联合实验室,签订多项产学研和横向合作协议,产生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另一方面,淮阴工学院、淮阴师范学院等高校为企业输送了大量人才,如今已成长为公司各个领域的骨干,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多重国家战略交汇叠加、区域条件显著改善的重要机遇期,淮安不断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持续优化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深化“一核一廊三区五基地”的“1135”创新图谱打造,陆续出台“聚力创新20条”“科改20条”“创新16条”,鼓励支持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开展联合攻关、共建校企实验室、联合培养人才等多种合作形式。截至目前,全市建成校企联盟921家,从省内外高校院所中遴选514名专家担任企业科技副总,推动产学研合作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
创新驱动被举旗定向的背后,是淮安近年来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接下来,淮安将突出抓好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实施方案的落实,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数字化转型,促进科技成果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力争2022年科技中小企业评价入库2200家,新认定高企数230家,企业研发投入超过90亿元,新增市级以上瞪羚企业3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科技助企效果得到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