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晖:群像深描与青春叙事——评电视剧《数风流人物》

2022年07月03日 07:02:41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数风流人物》以严格遵循历史真实、还历史本来面目、叙历史基本大势的创作理念,力求打造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历史正剧。

  文/王晖

  01

  史实略述与人物深描

  电视剧《数风流人物》可谓表现由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中国共产党成立为止的《觉醒年代》的续集。但时空跨度更大,由中国共产党诞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即1921-1949年共28年的历史流变。而这也正是中国现代历史最为波澜壮阔的一段时空,是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关键阶段。

  《数风流人物》以40集篇幅叙说这段历史,可谓详略十分鲜明——主要历史节点基本都有呈现,但并不具体展开。浓墨重彩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深刻再现。在每一个主要史实时间段里深度表现各类人物。是一根红线贯穿的人像串珠式结构,类似于老舍的话剧《茶馆》。

  对人物作深描是此剧的重点和特点。这部剧主要表现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以及重要的党史人物——李大钊、陈独秀、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众多的人物集群,使此剧可称之为“数星星”电视剧,但这并非电影《建国大业》那样的电影明星聚集,这里的“星星”是指我党历史上那些熠熠生辉的创建者、发展者和牺牲者。

  对这些家喻户晓的中共党史里的真实人物,用怎样的艺术方式来呈现,在《数风流人物》之前的影视剧都做了诸多探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这些探索和经验既是进一步创作的基础和条件,某种程度上也提升了创作精品的门槛和难度。应当说,这部剧在人物深描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使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得以拓展。

  此剧对人物作深描,一方面,是织就密集影像细节,将人物置于现代中国革命时期的尖锐矛盾斗争之中,在各式具有强烈戏剧冲突效应的“场”氛围里凸显人物的个性。这些“场”包括五四运动、二七大罢工、五卅运动、“四·一二”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遵义会议、红军东征等在现代中国革命史上举足轻重的历史事件。

  譬如,此剧第一集一开篇就直接呈现五四运动,陈独秀被捕,将中共早期创始人的形象塑造放置在时代的大洪流之中,将中国20世纪初的重大转折形象地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是对人物作还原表现,即在立足历史叙事的基础上,还原党史人物的本来面目。此剧重点聚焦的主角是毛泽东,一位从党的一大代表最终成为开国领袖的人物形象。显示出在时代大浪淘沙的过程中,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毛泽东等人成为推动中国现代革命历史中流砥柱式的“风流人物”历史必然性。

  剧作通过诸多人物的话语,如李大钊在广场上的宣讲,陈独秀与毛泽东等人的对话等,将中国现代遵循马克思主义、推翻反动统治,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出来,一大代表王尽美、何叔衡、邓恩铭和陈潭秋的先后被捕牺牲,将信仰至上、忠诚坚忍、不屈不挠、爱憎分明、勇于担当的建党精神揭示出来。

  剧作还遵循历史真实原则还原了如陈独秀、李达、刘仁静、包惠僧、周佛海、陈公博、张国焘等中共党史早期人物的本来面目,将其青年时期的追求和后来的思想行为的转变,以及最终的人生结局细致呈现出来。

  02

  青春叙事与审美新变

  包括党史人物在内的中国现代历史人物的艺术化表现,可谓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作品表现的重点,也就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如何在90后、00后这些网生代成长的语境里,将已经成为我们中国当代文艺传统的宏大主题、领袖人物、知名事件等继续再现出来,给予这些毫无革命历史经验的年轻人以全新认知,其实是当下文艺发展的重大课题。

  此剧与前些年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有着类似的表现理念,即对红色历史的“青春叙事”——着力表现领袖人物少年和青年时期的人生经历,一方面可以促使已经偏于程式化的红色历史叙事产生艺术观感上的“陌生化”效果,另一方面也是对于全方位深度表现领袖人物的情感、思想等演变历程的再开掘。

  这两个方面都可谓“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在新时代的艺术表现新趋向,既是创作者的新思考和新实践,也是接受者的新体验和新收获。这既是基于影视美学的新变,也是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现代文化在当代的新融合。

  青春叙事一方面是叙事的形式,即凸显青春化的表演,扮演党史人物的特型演员基本是青年演员;另一方面是强调叙事的内容,即党的一大代表在人生的花样年华,为国家和民族的兴亡忧思、奋起、献身,无疑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更为重要的就是展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成熟、壮大,犹如一个人从幼年、少年成长为青年和壮年的“心路历程”。

  03

  常规遵循与陌生效应

  此剧中,毛泽东对“风流人物”的内涵做出别样的阐释,即指最广大的人民大众、为人民幸福而牺牲的烈士们、为共产主义奋斗不息的仁人志士。因此,此剧艺术上的一个亮点,即是在遵循常规的同时,以陌生化方式获取全新表达和认知。

  一方面,此剧顺应我们思维的惯性,将对人物的再现和叙说置于有关党史的最新权威叙述之中,体现为对常规的遵循;另一方面,此剧的人物表现在诸多方面又打破了我们思维的惯性,呈现出新的面貌,产生陌生化效应。

  此剧表现的党史人物众多,是人物群像塑造,而非如人物传记片那样以一个人物贯穿故事的始终。剧中的每个人物都不是工笔式的细致描绘,而是一种写意式(速写式)的勾画,以片段镜头的组合构筑人物形象,以此传达人物的精气神。观众比较熟悉的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等人即是如此。而那些最后背叛革命或者脱党的人,如张国焘、周佛海、陈公博、刘仁静、陈独秀等,我们对其的认知往往停留在一般常规概念层面。

  这些人物最后走向共产党的反面或侧面,但此剧仍生动地展现出他们的个性、人生及其转变。对这些人物的忠奸善恶,此剧为他们设定了一个根本的衡量标准,就是是否具有非常牢固的共产主义信仰。拥有这样信仰的人,无疑都是真正属于由“特殊材料”炼成的、民族和时代的“风流人物”。

  如果说电影非常强调光影、音乐等,那么,电视剧则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构筑戏剧情节、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此剧里的许多人物的语言或对白都凸显出这一显明特点。

  如陈独秀、毛泽东语言表达的鲜明个性,这都是一种日常化、世俗化、接地气的话语方式。此剧还有非常具有诗意的语言场面,如在嘉兴红船上继续进行党的一大会议的那场戏。会议结束之时,代表们一起唱国际歌,呈现一种慷慨激昂、畅快淋漓的格调,为建党精神做出了很好的诠释。

  此剧在细节设置方面亦十分用心,如毛泽东在水田里面赶牛扶犁、延年为父亲做家乡菜等,充分显现割不断的亲情。

  此剧对国共合作等党内的争议争执并不回避,而是直接表现,凸显了浓烈的历史真实性。这一方面反映了建党初期我党面临着非常复杂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也在表明建党初期党内民主生活的活跃状态。这种陌生化效应还通过党史人物的家庭生活等进行扩展式表现。

  以上三个方面的特点,鲜明凸显出《数风流人物》严格遵循历史真实、还历史本来面目、叙历史基本大势的创作理念,以及打造力求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历史正剧的美学风范。

  作者:王晖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