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三农”向好,全局主动。
农业路子越走越宽,农村面貌越变越美,农民生活越来越好……6月27日,在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奋进新江苏 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乡村振兴专场上,副市长武倩介绍了近十年来宿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生的喜人变化,并总结了宿迁在迈向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上积累的经验。
乡村振兴亮出“硬核”成绩单
宿迁是传统农业大市,素有“花木之乡”“水产之乡”“粮油之乡”“江苏大粮仓”之美称,“三农”工作在宿迁市现代化建设格局中举足轻重。党的十八大以来,宿迁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思路不动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系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宿迁市“三农”发展呈现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
这十年,农业路子越走越宽,宿迁正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加速迈进。十年来,面对农业基础弱、条件差、底子薄的客观实际,宿迁深入实施生态高效农业倍增计划,以“三群四链”(花木、河蟹、食用菌三大产业集群,稻米、果蔬、肉禽、生猪四条产业链)为主攻方向,做大做强六大百亿级主导产业(优质稻米、标准化果蔬、园艺型花木、农牧循环型生猪、精深加工型肉禽、生态河蟹),推动传统种养型农业加速向三产融合型农业转型升级,农业经济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粮食生产连续十八年丰产丰收,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接连迈上500亿元、600亿元两个大台阶,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从无到有,省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实现县区全覆盖。如今的宿迁,新时代“鱼米之乡”的现实模样越发清晰。
这十年,农村面貌越变越美,宿迁正由“广袤乡村”向“宜居乡村”美丽蝶变。十年来,面对广大农村房屋老旧、配套缺失、千篇一律等状况,坚持将农房改善、空间治理、人居环境整治一体考量、一体推进,有序推进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农业固体废弃物“四项治理”,持续推动农村环境由“脏乱差”向“洁净美”转变,激发乡村价值、重塑田园之美,加速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美丽宜居乡村。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经验全省推广,“四好农村路”覆盖率、农村供水入户率达标率均达100%。如今的宿迁,一个个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新型社区拔地而起,乡村越发美丽,社区越发精致,美丽乡村日益成为城里人羡慕的地方。
这十年,农民生活越来越好,宿迁正由“圆梦小康”向“共同富裕”幸福挺进。十年前,作为曾经全省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设区市,宿迁以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为统揽,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前一年全面完成“十三五”脱贫攻坚核心任务,与全省一道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如今,宿迁聚焦共同富裕目标,持续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成果,低收入人口和省定经济薄弱村脱贫巩固率保持100%。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是宿迁市农业发展最为迅猛、农民收入增长最快、农村面貌改善最大的时期。
破解“三农”问题的宿迁经验
回顾这十年,宿迁始终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守正创新、勇毅前行,在迈向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上作了一些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
把产业群链式发展作为龙头工程,现代农业建设开启新篇章。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宿迁始终坚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产业发展理念引入农业,以群链式发展提升能级,农业主导产业群链年综合产值突破750亿元。以园区化建设促进集聚,基本建成国家、省、市三级园区体系。以品牌化打造增强效益,“宿有千香”影响力指数跻身全国前40强。
把脱贫长效化巩固作为核心任务,富民强村水平实现新跃升。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宿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打好农民增收“组合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2年实现翻番。持续拓宽集体经济“振兴路”,村均经营性收入较2012年增长1.85倍。持续搭建衔接过渡“大平台”,构建“大救助”与“大扶贫”相统一的城乡救助信息平台,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把城乡整体性重塑作为根本抓手,乡村环境面貌焕发新气象。生态宜居是农民的梦想,更是绿色发展的基础。宿迁坚持以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为内涵,突出农房改善龙头引领,在超额完成省定三年目标任务基础上,率先启动新一轮农房改善三年行动,农房改善持续走在苏北前列。突出城乡融合一体化建设,大力实施小城市建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探索形成“以镇为核、带动片区,辐射扩面、梯次跟进”的乡村振兴新路径。突出环境整治整体推进,统筹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向干净、整洁和有序快速改变。
把基层系统化治理作为关键一招,乡风文明程度再上新台阶。基层治理是乡村社会建设的基石。宿迁始终坚持共建共享,面上,构建“四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自治为基础、法治为根本、德治为先导、智治为手段,初步探索出具有宿迁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之路。点上,积极创新农村新型社区治理机制,明确“居住地+户籍地”双重管理公共服务事项、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两张清单”,提升农民集中居住区治理水平。
把推进集成式改革作为强劲动力,农业农村发展迸发新动能。改革创新是乡村振兴的源动力。宿迁坚持以“四化”同步集成改革为引领,以黄河廊道为载体打造改革集成平台,率先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农民市民化等政策探索,加快建设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以空间治理为抓手塑造改革集成品牌,创新实施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治理,累计建成“五改善”自然村380个。以要素放活为重点释放改革集成活力,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颁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打造农村公共空间治理“升级版”
农村公共空间治理已成为宿迁推进乡村振兴的一张特色“名片”,2019年宿迁启动农村公共空间治理工作,2021年又提出打造空间治理2.0版,坚持把公共空间治理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宿迁市特色的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之路。
1.0版是全面推进阶段,宿迁市在2019年-2020年重点推进农村集体资源“收回来”“用起来”“管起来”,累计收回集体资源51.7万亩、集体资产148.8万平方米,增厚了集体家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基础支撑。
2.0版是深化提标阶段,宿迁市在2021年-2023年实施“三生”空间治理2.0版,治理范畴从集体有形资源资产向乡村“三生”空间全要素扩展,治理重点从全面整治回收向多元经营、助力发展转换,治理内涵从清违治乱向功能补缺提优、实现美丽宜居跃升——
发展“优而特”的空间经济。创新资源整合,加大低效闲置空间资源整治力度,今年宿迁市新盘活集体资源达1.5万亩、盘活厂房等固定资产40.7万平方米。创新运营机制,对沿河、沿路土地,创新建立托管机制,由条线部门委托乡镇管理,村居具体实施,明确村集体收益占比不低于50%。创新共富模式,采取规模流转、入股经营、反租倒包等方式,整合利用集体资源。目前,已量化村集体资产11.69亿元,确认集体成员470万人。
建设“聚而合”的空间配套。改善镇区生活配套,充分利用镇区空间资源,完善功能配套,建设“15分钟生活圈”。宿迁市新增城市家具1.8万套,改善提升乡镇街区52个。改善社区居住配套,稳步实施新一轮农房改善三年行动,对新建社区坚持一次性配套到位。对老旧小区重点建设集污管网、修复道路、添置路灯,今年已完成69个农村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改善自然村庄配套,大力实施村庄清洁行动,推动380个自然村庄达到出入口空间、农民户外活动空间、公共服务空间、村内道路水体空间、庭院内外空间“五改善”标准。
打造“精而美”的空间形态。打造亮丽水系空间,拓展沿河空间治理内涵,打造河网连通和“水清、岸绿、路畅”的水系空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5.1%,新建农村生态河道474公里。打造畅行路网空间,加强农村道路建设,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100%,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90.9公里、安全防护工程85公里。营造大美田园空间,结合农业景观打造,推进废旧农膜回收、畜禽养殖治理、农田林网建设,今年累计回收废旧农膜77.4万公斤,治理环境秩序问题2.2万个。
共建“清而活”的空间秩序。加强空间规划管控,坚持以产业规划优化资源布局,用足用活同一乡镇范围内村庄建设用地布局调整政策,为产业群链建设打开空间。加强集体经济治理,对集体资源资产实行“一图一册、一证一表”管理,宿迁市收回资源资产登记入册率100%,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加强乡村社会治理,强化乡风文明引导作用,通过“五美庭院”“积分制”等多种方式,以“精神空间”提升引领公共空间治理,宿迁市县级以上文明镇村占比超60%,新建成“五美庭院”6.46万户。
“下一步,宿迁市将把乡村公共空间治理2.0升级版推向深入,持续推动公共空间治理提速增效,全面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为农业农村发展开辟新空间、拓展新路径。”武倩说,“十四五”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期,特别是今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牢牢稳住农业基本盘、充分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宿迁将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以“四化”同步集成改革为主线,在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实践中,全力打造粮丰物阜、经济繁荣的“兴旺之乡”,兜底有力、生活美好的“富民之乡”,要素涌流、城乡融合的“活力之乡”,配套完善、生态宜居的“美丽之乡”,和谐有序、文明诚信的“善治之乡”,奋力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一域丰沃的宿迁新乡村,确保实现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